就在蔡總統就職前夕的5月18日,台灣單日確診突破8.5萬人,其中有41人死亡。同一天,由蔡英文主持的民進黨中常會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報告,何美鄉提出的「綜合免疫力」概念還被蔡英文特别詢問並稱,「這個概念很重要」,政府能不能借用? 提到「綜合免疫力」會讓人聯想到,英國最早以「群體免疫」(即染疫人數達到一定比例後,大規模感染就停止)為由,不採取嚴格防疫措施的「佛系防疫」,結果造成大量死傷,因此,國內很多專家並不認同何美鄉的看法。 會後受訪時,何美鄉也承認,有非常多學者不喜歡她這個論述,好像鼓勵人家去感染,但這不是她的意思,她只是敘述一個無法改變、無法不被感染的事實。 那麼台灣要感染多少人,疫情才算出現轉折?何美鄉4月14日在「TVBS論壇」上表示,要看自然感染率加上疫苗刺激出的免疫力綜合數值(即群體免疫力);當此數值達到一定程度,R0值便能小於1,當穩定下降一段時間後,人們便能過著正常的生活。 而據何美鄉預測,這波疫情在7月左右達到一個高原後,會慢慢下來;但她也強調,有人預測感染高峰是10萬,甚至20萬,也就是全台同時到達高峰就是20萬人確診。 何美鄉舉先進國家的案例指出,只要施打過疫苗,輕症、無症狀的比例較多,因此,建議民眾務必要接種疫苗,這是由於施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可以有較高、較持久的抗體,但是沒有打疫苗的長輩不適用;她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健康正常生活模式,不要不敢出門、吃飯,反而讓商家倒閉。 經常針砭政府防疫政策的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也認同何美鄉的「綜合免疫力」看法,只要接種1到2劑新冠疫苗,如果再染疫,就等同打了一劑加強針,免疫效果比打第三劑更好。王任賢本人一直不支持接種第三劑疫苗,而是主張等待次世代疫苗。 然而,要獲得綜合免疫力有一個前提,王任賢指出,就是接種一到二劑疫苗,如果未接種疫苗而染疫,重症或死亡的機率就會很高。 英國《每日電訊報》5月9日報導,短短幾週內,台灣每日新增數從數百例上升到數萬例,而由於「弱勢群體天然免疫力低」,加上疫苗接種率不理想,台灣恐怕「在夏天以前引發前所未有的死亡率」;報導還引述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W. Nelson )的說法指稱,台灣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還有15%的人口目前未接種疫苗,其中有21%的75歲以上族群,連一劑疫苗都沒打,這會使得台灣的情況不是接近於表現相對好的韓國,而是香港。 而台灣老人拒打新冠疫苗的人的確不少,翁銘佑醫師19日就在臉書表示,昨天勸了好幾位他的患者 (一劑未打) 去打疫苗;一位大腸癌術後3年的患者堅持,鄰居打了出問題,他才不會傻傻去打;另一位中年媽媽跟他說:mRNA誰知道會不會改變基因,網路都在說這疫苗會導致基因突變,人類滅絕,她才不會讓自己跟小孩冒這個風險,寧願自然感染。 翁銘佑特別貼出Nature雜誌最近的文章佐證:若沒打疫苗,直接感染Omicron後,產生的血清抗體保護力有限,對其他變異株的交叉保護力也不足。 翁銘佑指出,但若先前感染過,或先打疫苗(針對原始株),再感染Omicron可誘發足夠的保護力,等同打了加強針。 翁銘佑表示,Omicron重複感染是必定的,一年之前他就提過新冠肺炎是感冒化,重複感染一定會,但會越來越輕,越來越像感冒。 翁銘佑指出,一個微生物感染對身體的刺激越輕,產生的抗體就越弱 (免疫系統必須講究效率,把資源留給嚴重感染) ,所以這概念不難理解;因此重複感染Omicron是必定的。 翁銘佑還引用英國資料點出:老人也逃不過Omicron浪潮;他強調,長者若沒有打疫苗,在身體狀況波動之下,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抵擋住感染,重複感染之下,可能被突破產生肺炎。
由於疫情控制得宜,防疫鎖國2年多的台灣,近來開始出現「與疫共存」、「開放邊管」的呼聲,旅行業也不斷放出「下半年出國旅遊」的利多消息。 但「與疫共存」要有條件,處理不當,整個國家是要付出巨大代價,英國的佛系防疫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 繼首相強生去年染上新冠肺炎後,95歲的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20日被證實也確診新冠。放諸英國這2年的佛系防疫「成果」,不到7千萬的人口中,有1千8百多萬人染疫,等於27%的英國人染疫,其中16.1萬人病死。在疫苗打不完的情況下,英國的防疫結果讓全球傻眼。 最近幾天,英國每日感染新冠人數約4萬2千人,從1月份每日18萬人的高峰快速回落;每日死亡人數140多人,也比去年1月每日死亡1200多人,大幅減少。 因此,英國再次「領先」歐洲各國宣布:染疫者免隔離。英國首相強生21日公布與病毒共存方案,宣布解除新冠患者的隔離要求,使英國成為首個容許染疫患者無須隔離的歐洲國家。 在此之前,強生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已於今年1月解除多數防疫限制,不再要求民眾出入公共場所出示疫苗接種證明,也不再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目前,只剩英格蘭要求進出醫院必須戴口罩;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也在近日陸續放寬防疫限制。 強生發布聲明表示:「新冠肺炎不會突然消失,我們必須學習與病毒共存,在不限制自由的情況下繼續保護自己。」 英國先前規定,凡是收到公衛機關通知的民眾依法必須自我隔離至少5天;出現新冠肺炎症狀或病毒篩檢陽性者也被建議自我隔離。這些隔離規定在21日解除。 英國政府未來將比照一般傳染病,以疫苗及治療做為控制疫情的主要手段,只有在必要時才採取「持續監控及緊急措施」。 英國12歲以上人口目前有85%完成2劑疫苗接種,且有2/3人口完成3劑疫苗接種。
談到英國防疫,台灣人認為就是「佛系」,就是嘲笑,就是不要學英國。 超過88%的英國成年人至少接種第一劑疫苗、68%的人接種了第二劑,在達成群體免疫的情況下,19日英國全面解封,英國人狂歡。 但台灣人馬上發現:18 日還是出現5萬名確診者,主要是印度Delta 變種病毒感染;台灣人解讀:「顯然光靠疫苗似乎沒辦法緩解疫情」,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更以英國為戒指出:「英國實在是很大膽,相信風險很高。」 台灣人對於英國解封的看法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是希望日子回到去年那種快樂的日子,但條件是「每日零確診」,也就是清零;另一方面,小攤販、餐廳、旅館、旅行社的飯碗被防疫砸碎了,入境隔離檢疫擋了絕大多數的國際旅客,被批評是「鎖國」。 防疫兼顧經濟?前疾管局長張鴻仁笑了;他反問:大家想清零,想過像去年那種快樂的生活?但又批評國內及邊境的防疫措施擋人財路、鎖國?有人又說「兩者要平衡」,但防疫沒辦法「兼顧」,而是要做出「選擇」。 英國解封後確診人數大增,但高疫苗接種率也大幅降低重症率、死亡率,張鴻仁指出,英國解封的預設是,在約7成民眾接種疫苗,特別是大多數老人已經接種的情況下,加上醫療院所恢復收治量能,死亡率可望大幅降低的前提下,就不再緊盯確診人數,改以流感模式應對新冠。 張鴻仁指出,英國佛系模式是一種極端模式,就是從以防疫為主軸,變成以經濟為主軸。 張鴻仁又舉新加坡為例指出,新加坡也採取英國模式,因為國際旅客對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性遠高於台灣,所以在第一劑接種率超過7成後,配合足夠的篩檢及收治量能,新加坡放鬆邊境檢疫,但最近一些娛樂場所卻爆發感染;以色列接種兩劑比率突破6成,解封後疫情雖有反彈,但多為輕症,這是英國、新加坡、以色列的選擇,那台灣人的選擇又是什麼? 張鴻仁表示,由於大多數民意還是堅信「清零」,陳時中及各縣市首長只能追隨,而餐廳、旅館、商場等業者期待解封的聲音,現在也聽得到了。
5月15日由雙北開始實施的三級警戒,再延長到7月26日,加起來長達72天,一些必須直接面對顧客的行業,像餐飲、旅館、觀光、補教、托兒等服務業的飯碗,已經因為這空前的限制令而破碎了。 為了救大家的飯碗,政府只能微解封,開放餐飲部分內用,但遭質疑:造成防疫破口。我們要問:鄰近的日本是如何兼顧防疫與飯碗? 根據台日官方公布的最新數字,防疫禁令已經造成兩國近年最嚴重的失業。 台灣5月失業率升至4.11%,創2013年12月以來新高;5月台灣就業人數1139.8萬人,較上月減少12.6萬人或1.09%,創1978年有調查以來最大減幅;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就業人數減少8.6萬人。 日本5月失業率達到3%,高於去年平均的2.8%;失業人數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3萬人,也是連續16個月增加。但日本人對於失業的感受卻不像台灣人如此強烈。 雖然東京在7月8日正式進入第四次警急事態,但住在東京合租公寓內的台商王毅鈞卻沒感覺合租的日本房客擔心工作不保或是生活受到影響,只是在家工作的時間增加。 其實,一般東京上班族扣除房租、生活費後,身邊並沒有太多儲蓄。以王毅鈞為例,之前他在東京某大型電器集團工作,月薪約24萬日圓(下同),扣掉年金、保萬險、稅金,每月實拿16萬;房租6萬、 吃飯4萬,每個月能自由運用的薪水不到5萬。 但東京上班族為何並未感受到疫情衝擊?王毅鈞表示,日本的失業救濟很實在,有參加勞保的員工若是非自願離職,失業後可以得到政府長達1年的全薪補助,自願離職者也可以拿到半年的7成薪。 最重要的是日本企業雖然已經沒有終身雇用制,但仍比台灣企業更照顧員工的工作權,除非公司倒閉,否則不會裁員。一名在東京經營連鎖餐飲的台商幹部就指出這一點,但他也提到,東京的店租、人事成本都比台北高出許多,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很多中小型餐飲業根本撐不過半年。 日本也知道每天要面對客人的餐飲業最可能成為防疫破口,但政府的作法卻是鼓勵代懲罰,對於自動停業的餐飲業者提供補助,而且根據營業面積、是否賣酒等條件,精準補助。像上述台商餐廳因為有內用座位、有賣酒,停業一天大約可以獲得6萬元補助,在4月底啟動第三次緊急事態時,停業補助則降到一天4萬元。 除了店家停業有補助,因為停業而在家休息的員工,包括打工仔,也可以獲得原薪6成的補助,但逐月調降。 何思慎 最重要的是,日本的防疫措施是精準到位、彈性調整,能適時兼顧人民的飯碗。即使實施緊急事態,限制也比台灣三級警戒寬鬆;在過去的三次緊急事態中,政府只要求:提供酒類的餐飲店停業,不提供酒類的餐飲店縮短營業時間;大型商超週末停業、平時縮短營業時間;博物館、電影院等縮短營業時間;民眾儘量避免外出,企業儘量採取居家辦公等。 即使被視為「更嚴」的第四次緊急事態,防疫限制也只是:呼籲首都圈的餐飲店必須提前在晚上8點前結束營業;酒類提供時間限制在每天上午11時到晚上7時止;建議民眾晚上8點以後避免不必要非緊急的外出;大型活動如演唱會、慶典,開放進場觀眾人數以5000人或容納人數5成作為上限。 為何日本比台灣政府兼顧防疫與飯碗?輔大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指出,日本政府不固守「清零」的迷思,解封與否是根據每周平均確診人數及醫院的收治量能適時調整,而且政府的防疫專家小組的成員名單及決策過程,都是公開透明,決策時,中央會先諮詢地方意見,決策是配合地方的需求。 何思慎反問:台灣防疫專家小組的成員是那些人,有人清楚嗎?決策時有諮詢地方政府的意見?像現在,電影院開了,補習班和托兒所卻不開;餐廳、夜市開放內用,但室內5人、戶外10人的群聚禁令仍維持,其依據的理由是什麼?政府都沒交待清楚。 台灣人民真的很謝謝日本及時送來的救命疫苗,但如果我們能用心學習日本的防疫經驗,那就不只能防疫,還能在疫情下保住人民的飯碗。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延燒,各國繃緊神經嚴肅以對,已有千例確診病患的英國卻一反常態採取「佛系防疫」,遭嗆根本棄甲投降。不過一位旅居英國的台灣人在觀察幾天後,忽然發現佛系防疫對英國這個「耳朵很硬、個性高拐」的民族,搞不好很有效。 這名網友曾抱怨,疫情開始時、英國同事總要她「Keep Calm & Carry On」(保持冷靜、該來的就會來)。但在發現政府真的打算兩手一攤後,民眾開始恐慌,不但出現囤貨搶購的行為,聚會只剩零星出席率,平常超熱門的PUB更是整晚沒有客人。 她忍不住稱讚英國首相「這招高啊」!她表示,依照英國人的難搞個性,若是直接宣布鎖國進入緊急狀態,一定會拿人權、自由等來抗爭搗蛋,最後拖垮整個國家。現在政府直接表明要大家自求多福,甚至表示可能有幾十萬、上百萬人會不幸死亡,馬上激發所有人「我要活下去」的求生意志,「果然是對(犯賤)症下藥!」 另外一方面,國內醫師賴仁淙也在臉書發文提到,提出佛系防疫的專家並沒有瘋,其實那是一種「活系防疫」。 賴仁淙表示,新冠肺炎必定會流感化與社區化,若在冬季捲土重來就有可能再次爆發。因此,避免二度發作的最佳策略就是讓所有健康的人口都有輕微感染來獲得免疫力,並搭配煞車機制,若死亡人數短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加強隔離力度,而目前德國、日本和英國都在安全範圍,如果新冠肺炎年底再犯,傷害就能降低。 【品觀點邀請您 連署支持台灣加入世衛組織 ? 請點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