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禁運台灣石斑後,民進黨政府大力宣傳石斑輸日,石斑主產區屏東縣府原定29日舉辦外銷日本記者會,但卻臨時喊卡,漁業署表示,與「價錢的問題」有關。 屏東縣長潘孟安也默認,輸日石斑是「價錢」出問題;他指出,石斑外銷日本的過程確實有些紛擾,但屏東從檢疫、報關到艙位都已經準備好,只要價格與數量雙方都點頭,馬上就可以接單出貨。 為何台灣石斑魚出口日本的成本會比輸往大陸高,而且高很多? 住在屏東的大學副教授吳榮鎮秀出日本樂天的石斑網購價截圖:一條1.3至1.5公斤的石斑要價9266日元,相當於台幣2千多元。 吳榮鎮指出,日本人傳統不吃石斑魚,一般超市不賣石斑魚,這是因為日本人對石斑魚這個名詞非常陌生,日本緯度高,野生石斑魚產量很少,一到兩公斤的野生石斑魚要價9000元日幣,一般百姓吃不起;其次,野生石斑魚喜歡生活在海底礁岩,吃藻類,有些藻類有毒,會殘留在石斑魚體內。這也是台灣石斑輸日最大的非關稅壁壘。 吳榮鎮指出,賣到大陸的石斑一般是整隻活魚,船運最慢2天到對岸,但是賣到日本的必須在台灣冷鏈、切塊包裝後,船運最快7天,如果空運,運費就更高;因此,石斑出口日本,成本會比出口大陸高出許多。 其他農產品輸日一樣有成本高的問題,吳榮鎮指出,禁運前,台灣賣到大陸的鳳梨、芒果,船運最慢2天就到,而且只要傳統式包裝,除蟲、檢疫都很隨便;但賣到日本,船運最快7天,且日本嚴格檢疫,不合格者岸邊燻蒸才能放行;如此一來,台灣農產品輸日,因為保鮮期短、瑕疵過熟品多、運費高、檢疫成本高等因素,出口成本比輸往大陸高出許多。 根據農委會統計,2021年台灣石斑魚年產量約1萬7千公噸,主要產區為屏東(40%)、高雄(25%)及台南(25%),內外銷比為3:2;2021年外銷大陸數量為6121公噸,占總產量36%,截至2022年5月底止,外銷大陸及香港數量還有3059公噸。
去年以來,台灣的鳳梨、鳳梨釋迦、蓮霧接連因為病蟲害問題被禁運,最近石斑魚又因禁藥殘留被禁運;民進黨政府一貫的處理方式就是譴責中國政治操作,要國人多買,以推卸監管不周的責任。 更令人費解的,面對石斑被禁,民進黨政府竟然還祭出「ECFA無用論」、「禁運半導體反制」的論調。 針對石斑養殖場借牌規避禁藥查驗,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6日回應稱,借牌是ECFA底下的兩岸農產品貿易陋習,因為只有特定養殖戶才可以到對岸,所以才會有借牌的情況。 就連赴日內瓦出席WTO部長會議(MC12)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也強調反對經濟脅迫,同時也將繼續替台灣的鳳梨、蓮霧、釋迦和石斑魚出口爭取權益;他還向外媒表示,台灣在全球晶片生產市場中占主導地位,面對中國威脅,希望對中出口額能從40%往下修正。 鄧振中的談話被綠媒解讀為:「反霸凌!鄧振中盼削減對中貿易 中國憂晶片斷供。」 對於陳吉仲把石斑魚的「借牌」現象歸究於ECFA,前ECFA談判代表高孔廉直指,陳吉仲根本沒看ECFA條文、亂講,ECFA只提到降稅,沒有一條提到運輸;是漁民認為石斑活魚價高,向大陸方面爭取後,才有活魚搬運船。 台灣兩批石斑魚被陸方驗出禁藥,漁業署和屏東縣政府追查爭議魚貨分別來自三家養殖場和兩艘活魚運搬船,然而遭指控三家養殖場並未供貨,貨源是另外11家合格養殖場;漁業署雖然針對這11家養殖場進行魚體、底土和池水抽驗,均未查出有禁藥成份。 高孔廉指出,農委會沒有認真管理石斑活魚搬運船,先前被點名「借牌」的三家沒有出貨,另外11家則未查出禁藥,那問題是出在搬運過程?還是查驗過程?農委會推來推去,事前沒嚴查、事後沒嚴懲,把所有石斑魚業者都害慘了,現在要國人吃「愛國石斑」,國人不會有禁藥疑慮? 台灣農漁產品被大陸退貨、禁運,陳吉仲還怪罪ECFA,高孔廉建議,陳吉仲既然是小英的愛將,乾脆建議小英廢除ECFA;小英不是也說過,ECFA是「糖衣毒藥」,現在正是戒掉「毒癮」的好機會。 至於民進黨散布的「ECFA無用論」,高孔廉指出,ECFA減免稅對農漁業影響金額不及其他產業,但金額雖然小,對於個別農漁民的生活卻影響很大,台東有釋迦農這幾年因為釋迦輸陸賺了錢,買了兩棟透天厝,這類案例並不少。 還有,大陸並未在ECFA早收清單中加入農產品對等輸台,高孔廉還記得,大陸談判代表鄭立中曾問他,台灣幾乎不產蘋果,還進口大量蘋果,為什麼不進大陸蘋果,他解釋後,大陸也不再堅持。 相對農漁業,台灣石化、工具機、運輸類零件、紡織從ECFA早收清單獲利更大,至今節省超過81億美元的關稅。 隨著亞太區域自貿協議,如ECFA、CPTPP逐漸成形,高孔廉指出,ECFA的效用確實正在遞減,但因為台灣一直無法加入這些自貿協議,無法享受關稅優惠,相對的,協議成員國卻可以享受關稅優惠,影響台灣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就像韓國第一個簽的自貿協議是跟智利,簽署後,韓國產品,特別是汽車在當地的市占率就開始超過日本;台灣石化產品同樣也在智利市場受到韓貨衝擊。 高孔廉指出,台灣只占大陸出口市場不到3%,但大陸卻占到台灣出口市場的42至43%,台灣出口高度依賴大陸的情況下,再用「反制」的手段處理兩岸貿易爭議,根本就是不負責任。
美國總統拜登27日在七國(G7)峰會上宣布,在2027年之前,G7將籌資6千億美元協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基礎建設,此舉對於美國經濟及國家安全很重要。 對照白宮官員先前的發言,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基建與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就是在抗衡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的政治及經濟效應。 從白宮公布的PGII部分具體項目可以發現,這一計畫就是從地緣政治及產業鏈的角度,切斷或抵消中國「帶路」的影響力。 首先,PGII重點扶持的重點產業,幾乎都是中國具有主導性的產業,例如「關鍵礦產開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應對氣候危機並加強全球能源安全」(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電池製造(中國是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國)、「5G和6G數位網路/網絡安全的互聯網和移動網絡」(中國擁有全球最多5G專利)、「解決無償工作」(歐美一直指責中國血汗工廠及新疆勞改營強迫勞動)、「疫苗和其他基本醫療產品製造」(中國拒不使用外國疫苗,並大搞疫苗外交);「疾病監測和預警系統,包括安全可靠的實驗室」(美國一直質疑新冠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外洩)。 其次,在選擇投資國家上,美國PGII的旗艦項目大都集中在與中國有地緣政治角力的國家: 一,支持安哥拉政府在安哥拉南部四個省開發一個價值20億美元的太陽能項目。中國是安哥拉最大貿易伙伴。 二,在塞內加爾擴大多種疫苗生產設施。中國是塞國最大進口國,疫情期間,中國贈與塞國大量疫苗,但因物流問題導致不少中國疫苗逾期。 三,建造東南亞-中東-西歐6號海底電纜,通過埃及和非洲之角將新加坡與法國連接起來。中國在非洲之角的吉布地建立首個海外軍事基地。 四,在羅馬尼亞建造首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羅馬尼亞政府在2020年6月宣布,停止與中國簽訂的核電廠建造協議。 五,提供西非中小型企業資金,特別是奈及利亞、迦納和象牙海岸正面臨資本短缺的問題。美國軍方去年披露,中國打算在西非建立第二個海外軍事基地;此外,中國趁西非動亂收購大型鐵礦場。 六,為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網路商提供投資資金,協助這些公司使用安全的網絡設備。中國華為、中興通訊正在這些地區搶攻5G基建訂單。 七,提供東南亞的智能電力網基金。中國正在湄公河上游建造水力發電廠,影響下游國家的發電。 八,投資印度農業、糧食系統、氣候和農村經濟的未來。中印地緣政治及產業鏈競爭加劇。 九,投資翻新或建造象牙海岸的100多家醫院和診所。2020年中國派出醫療隊支援象牙海岸對抗新冠肺炎;2021年10月,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所屬Tridem Pharma象牙海岸子公司在其首都開業,這是中國大型醫療集團在非洲建立的首個區域藥品分銷中心。 皆在抗衡中國帶路的PGII,就像拜登政府宣稱的,政府只是出少數資金,主要是引導私人企業投資,財力及執行力恐不及由中國政府一手主導的帶路。 而且連拜登都公開承認,美國國內的基建投資不如中國,因而要求加大投資、急起直追,未來那有「餘錢」支持海外的基礎建設。
5月11日起,網路瘋傳一段視頻:一對住在上海的年輕夫婦,被一群警察圍住強拉他們去隔離,男子不從,警察威脅:「如果你拒絕被轉運,將會受到治安處罰。處罰以後,要影響你的三代。」不料男子卻說:「這是我們最後一代!」 一段反映上海人因為封城而對未來絕望的視訊對話,挑起許多人的情緒,同時也反映出大陸年輕一代「不婚不育」的心態。 美國《華爾街日報》最近也發現,由於疫情的衝擊,年輕大陸人不婚不育的情形更嚴重;許多人在圍城中只想著「潤(run)學」,要如何逃離封城的困境,至於結婚和生育,在人生規畫中的排名就進一步往後拖。 「我們是最後一代」的想法並非個案,在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首先打擊到結婚的意願,接著又打擊到生育下一代的意願。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20、2021連續兩年,中國結婚人數和出生人數雙雙屢新低。(見表) 台灣的情況比大陸更慘,不但2020、2021連續兩年結婚和出生人數雙雙創新低,而且自2020年起連續兩年人口呈現負成長,也就是死亡總人數高於出生總人數。 而且,2021年,美國中情局發表的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其中台灣的生育率竟然在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一,生育率只有1.07,也就是一位台灣婦女一生只生1.07個小孩。 疫情下台灣結婚人數減少有一個原因就是:異國婚姻因為各國防疫限制而更加困難,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異國婚姻登記率減少1.1萬人、跌幅50.1%,2021年再減2千人、跌幅22.8%。 最近兒童染疫死亡,孕婦染疫母子雙亡新聞頻傳,再加上經濟大環境欠佳,也讓不少年輕夫婦打消生育的想法。
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入侵烏克蘭前,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强調「中、俄沒有止境的夥伴關係」、「致力發展新的國際關係模式」;《聲明》也譴責美國印太戰略,及新安全夥伴關係(AUKUS),宣稱將與其他國家合作,對抗美國領導的意識型態和制度。 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分析,《中俄聯合聲明》是公開挑戰既有國際秩序,建立一個在經濟、科技或貨幣等各領域不受西方影響的世界新秩序。 俄烏開戰後,中俄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企圖就更加迫切,也更加明顯。陳松興指出,因應制裁的威脅,中俄試圖發展獨立的貿易和技術標準、支付系統和儲備貨幣;而供應鏈、研發和生産網路也開始重組,所以全球治理框架與經濟秩序是有分道揚鑣的可能。 經濟制裁俄羅斯,西方國家首先凍結俄羅斯央行外匯準備,停止特定俄國銀行使用國際通匯系統SWIFT;能源方面,禁運俄國石油、天然氣和煤,停止北溪 2號輸送管計劃;貿易部分,限制對俄出口半導體等高科技設備及關鍵材料,禁止出口飛機、零組件和設備;禁止俄國船隻停靠及航機飛入領空。 當然,對於能源高度依賴俄國的歐盟來說,制裁產生陣痛,例如,德國55%的天然氣來自俄國,德國央行即表示,一旦俄國停供天然氣,德國經濟將陷入深度衰退。 但長期來看,歐盟將想方設法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而當俄國主導歐洲能源的時代結束,俄國將更依賴亞洲,特別是中國。 雖然有《中俄聯合聲明》,但中國對於遭到制裁的俄國,支援有限。陳松興指出,這是因為美方高層已經強烈警告,因此,自俄烏開戰以來,中國並未實質援助俄國。 而當前中國經濟情勢也限制援俄的彈性。陳松興指出,中國官方第一季年增4.8%,3月份零售額年減3.5%,但這些官方數字尚未真正反映3月下旬以來上海封城的影響,像國際貨幣基金會4月19日已將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降至4.4%。 還有,中國央行在全球開始升息之際,調低存準率,增加廣義貨幣(M2)的投放,陳松興認為,中方目的是穩經濟,但中國未來經濟走勢也不容太過樂觀。 所以,中方近期已經開始收縮「聯俄抗美」的尺度,像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受訪時就說,俄烏衝突對世界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目前中國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這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需要集中精力促進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 俄國經濟因為西方制裁而陷入崩潰邊緣,能源與軍事優勢漸失,中國經濟則面臨嚴峻挑戰,陳松興判斷,兩國倡議的世界新秩序可能曲高和寡,民主國家的新經濟秩序才是未來主流。
台灣新冠疫情快速升溫,4日新增確診更創下2.8萬多人的新高,與此同時,9日起,入境居隔卻放寬,由10+3變成7+7,居家隔離時間由10天縮短為7天。 隨著兩岸疫情逆轉,特別是台灣放棄清零而大陸仍堅持清零,大陸台商普遍認為,大陸返台的居隔時間應該進一步放寬。 大陸台企聯一位重要幹部黃姓台商在9日入境居隔新措施實施後返台;他認為,在堅持清零的政策下,大陸採取了全球最嚴格的防疫措施,加上台灣已放棄清零,如此一來,大陸台商返台應採取0+7規定,也就是免隔離、改採自主健康管理。 大陸的防疫有多嚴?別提登機出境前的檢疫,就以廣東為例,不但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移動要持48小時PCR陰性證明(手機健康碼綠燈),黃姓台商就連從住家到自己的公司上班都要先驗健康碼,換言之,每兩天就要做一次PCR。 黃姓台商已經70多歲,離開台灣超過8個月,急需返台體檢拿藥,像他這樣工作在大陸、看病在台灣的台商很普遍,但是大陸入境要集中隔離21天,回台又要隔離14天,往返兩岸一次要被關35天,就算是台商老闆本身,也付不起時間成本;因此,黃姓台商今年沒有回台過年,返台後,才要等中秋節後再出國,以免來回折騰。 雖然台商回台免隔離合情(台商普遍需求)、合理(台灣不清零而大陸堅持清零),台灣民眾及防疫專家對於放鬆入境隔離,態度分歧。 有人認為,放寬入境管制,可能會讓國外新變種病毒入侵台灣,增加防疫難度;但也有人認為,反正台灣疫情都比國外嚴重,開不開放,都一樣。
美國疾管局(CDC)3日調整多個國家的疫情風險等級,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不建議美國公民來台灣休閒旅遊。台灣媒體在報導此事時都提及,中國仍被美國列為第一級低風險國家,等於美國認為中國風險比台灣低。這讓很多台灣民眾感覺很不爽。 不過,據首任疾管局長張鴻仁表示,美國疾管局的疫情風險等級只是資訊提供,沒有「感情」因素在內,國人不必在意;而據美國的分級標準是每10萬人中的確診人數,第一級是50人以下,中國、印度、印尼因為人口多,屬於這一級;第二級是50至100人;第三級是100人以上。 張鴻仁預測,根據台灣目前的確診增加速度,恐怕很快就要被美國疾管局升級到第三級。 過去2年多的疫情期間,台灣採取了全世界第二嚴格的邊境防疫規定(僅次於中國),不但限制外國人來台,就連國人返台也要隔離14天,直到最近才放寬到7+7(7天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 如此嚴格的邊境防疫,張鴻仁形容,是以10%旅行者的痛苦換取90%定居者的快樂。 台商程先生在馬來西亞和中國蘇州設廠,去年2月28日到馬國、今年3月15日回台,往返兩地4次,光是在他和家人在台灣隔離的花費就高達100萬元,這還不包括14乘4的隔離時間。 即使在去年8月(單日確診破2萬)和今年3月(單日確診破3萬)馬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程先生拿著馬國的商務簽證一樣入境馬國免隔離。 最讓程先生不解的,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馬國國內生活依然正常:公司一名陸幹染疫,因為公立醫院擠不進去,改送私立醫院,沒想到陸幹吃了大陸寄來的中藥,10天後病好了,繼續到公司上班;還有一位曾在台大念書的美籍員工去年11月染疫、今年3月又中,兩次都是在家休息7天,就能繼續上班。 程先生每次到馬國視察公司業務,在進公司前都要求員工必須先做快篩,而當地快篩一劑約台幣28至45元,從來不缺貨,不解台灣快篩為何又貴又難買。 程先生在馬國有一個約百人的工廠,疫情期間,每天總有一、兩個員工染疫,快篩陽性後就回家休息,病好了就回公司上班,這兩年,他的百人工廠始終如常生產。 程先生指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不但中央每天開疫情記者會,地方政府也開;打球跑步戴口罩;打麻將吃飯要隔板;一大堆違規罰款。 程先生從大學開始就加入民進黨,創業有成後也時常贊助民進黨人,但在防疫上,他形容台灣的防疫政策猶如奇門遁甲、怪力亂神,完全不根據科學證據,而是政治考量。 程先生指出,3個月前,他和民進黨人及親綠名嘴相談,他們還嘲笑他以馬國經驗為證的「反鎖國論」,但現在這些名嘴都改談與疫共存,就連蘇揆都嘲笑「不會像中國粗暴封城」。 程先生反諷,蘇揆忘了,過去台灣的防疫鎖國程度不是跟中國一樣,猶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有,馬國與疫共存這麼久,百姓早就過上正常生活,但疫情早已緩和,反而是台灣千防萬防,就是防不了疫情正在升溫中。
俄烏開戰前的2月份,俄國總統普丁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宣稱雙方夥伴關係「沒有止境」;然而,自俄烏開戰以來,中國除趁機搶購因制裁而滯銷的俄國糧食及石化能源外,並沒有實質經濟援助俄國。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諮詢顧問陳松興29日在基金會的線上講座中,談「地緣政治下的國際政經情勢解析」,會後接受「品觀點」專訪時;他表示,中國將以穩經濟為優先,這將制約援俄的彈性。 4月5日,世界銀行將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由5.4%降至5%,最壞到4%;國際貨幣基金會4月19日則將中國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降至4.4%。 陳松興指出,這只是世銀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這類官方機構的保守預測,國際投行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調得更低;4月19日,瑞銀將預測由5%降至4.2%、渣打由5.3%降至5%、巴克萊由4.5%降至4.3%。 陳松興指出,上海封城重創供應鏈也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他舉29日「新農快運」的媒合平台,有將香蕉從南京江寧運到上海閔行的貨車需求,一趟開價已達10300元人民幣,是封城前的10倍,但仍然沒有司機接單;還有一單從鹽城東台運西瓜到上海浦東的需求單,開價一趟14500元人民幣,一樣沒人接單。 不但,上海與鄰近省份的城際物流中斷,上海封港也造成國際物流塞港,大批貨船滯留在外海等待裝卸貨,塞港情況從定位APP也是一目了然。 陳松興還舉「外來戶籍人口城鎮失業率」和「本地戶籍人口城鎮失業率」指出,雖然中國公布的失業率通常都是低估,但從疫情這兩年的每月走勢圖分析,還是呈現惡化的走勢,馬上6月份就有數百萬高校畢業生開始找工業,失業問題更將惡化。 另外,從2021年每個月的人民幣貸款增量看,也是呈現下滑趨勢,如果將觀察期接長到2006年,則這兩年的下滑趨勢就更加明顯;陳松興指出,貸款增量反映經濟走勢,去年大陸金融被房地產重創,中國央行為了避免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在全球開始升息之際,反而是反向操作,調低存準率的同時,又增加廣義貨幣(M2)的投放,目的當然是救經濟。 由於年底即將舉行中共二十大,習近平也要爭取連任,穩經濟就成為重中之重,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絕對不敢輕易經援俄國而遭致西方的制裁。 就在3月18日中美元首視訊會晤後,中共對於俄烏戰爭的立場開始轉變。習近平2月4日與普丁在北京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中俄「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但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3月24日香港鳳凰衛視播出的專訪中卻宣稱,「中俄之間合作沒有禁區,但是也是有底線的。」 秦剛還強調,俄烏衝突對世界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目前中國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這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需要集中精力促進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秦剛的談話為中俄關係劃了底線,就是不能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影響習近平連任中共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