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或腋下莫名出現小肉芽,有些人甚至連鼠蹊部等其他部位皮膚也有出現,這是不少人有過的困擾。這樣的肉芽扯也扯不掉,剪掉還會痛,留著又影響外觀,且還擔心是不是健康問題亮起了紅燈。究竟這樣的肉芽到底是什麼?是否為健康警訊?又或是皮膚癌的徵兆?來看皮膚科醫師怎麼說! 脖子、腋下等處出現的肉芽究竟是什麼? 新光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表示,民眾在脖子上看到的小肉芽,其一般而言為纖維瘤,也就是民眾常聽到的皮膚息肉。這種皮膚息肉常見出現在肥胖、隨年紀增長皮膚老化、糖尿病等族群身上,而皮膚摩擦也容易形成這樣的小肉芽,因此通常會出現在脖子、腋下、跨下等皺褶處,身體其它各處雖也有可能,但情況則相對較少。 小肉芽多數為良性,但特殊情況要注意 不少民眾擔心這是否有可能是身體健康的警訊或皮膚癌的前兆等,對此醫師表示,纖維瘤雖然有時也會發現體積不斷增大,有些也可能出現變紅的情況,但通常多為良性,較少有癌化的可能,變紅可能是因為發炎所致,因此可以觀察是否會有疼痛感。若沒有特殊的情況,一般而言除了影響外觀基本上不會有健康的危害,民眾可以放心。 不過唐豪悅醫師表示,雖然一般的情況下小肉芽是不會有癌化的風險,但若出現某些特別的情況時,還是要提高警覺,例如增長速度異常的快,或者出現在脖子、腋下、胯下以外等常見位置,又或者出現了形狀怪異、摸起來較硬等情況就應特別留意,特別是有癌症相關的家族史者,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小肉芽怎麼消除?醫:讓專業的來 看到奇怪的小肉芽掛在身上,大多數的民眾總會想辦法將它消除,有些人會試圖擦各種據稱能消除肉芽的藥物,或以小剪刀剪掉、用手摳或硬扯掉、或用橡皮筋綁住使其壞死等方式處理掉等。對此唐豪悅醫師表示,這樣的行為其實都相當危險,除了有可能會留下疤痕外,不論是哪一種都有可能因為消毒不當或傷口照顧不佳等因素造成細菌感染,特別是這些肉芽常見都是出現在容易流汗、累積汗水的部位,嚴重的話甚至有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 唐豪悅醫師建議,若想要消除身上的肉芽,即便再小也還是應交由專業醫師處理為佳。一般治療上較小的肉芽確實也會以剪刀作切除手術,但消毒等相關措施自然完善,加上詳細傷口照護指導,傷口自然好的比較快,也不容易有其他感染出現。而除了切除手術外也常見以電燒、冷凍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治療方式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因為要開始穿短袖、穿比基尼等較少衣物包住身體的關係,大多數民眾常見在夏季時前往治療,不過唐豪悅醫師建議,若民眾有治療需求,可以選擇在冬天的時候就進行治療,除了能在夏天前就把問題改善外,也能降低因為流汗所引發的感染風險 文章來源: 今健康
藝人王大陸母親5日凌晨突然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研判是腦幹腫瘤破裂,雖然緊急開刀仍回天乏術,於9日宣告病逝。據傳包括王大陸母親本人,都沒有人知道她有罹患腦幹腫瘤,完全沒有任何症狀或徵兆,5日接近中午的時候被發現在床上昏迷不醒,立刻送往住家附近的國泰醫院,當時昏迷指數3,雖然醫生指出發現的時間太晚,開刀也不一定有用,但家屬仍決定放手一搏,只是術後狀態不佳,對於藥物也沒有反應,最後在9日凌晨2點33分宣告不治。 腦瘤小檔案: 腦瘤(腦癌)是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並侵犯到周圍或遠處的細胞,影響正常的功能。它可能發生在各年齡層,但以3~12歲兒童、40~70歲成人較多。 腦瘤可分為兩種成因︰ 1、原發性腦瘤︰從腦部細胞長出來的腫瘤,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 2、轉移性腦瘤︰常見由肺癌或乳癌轉移過來。 腦部腫瘤跟其他部位的腫瘤一樣,都有良性、惡性之分,需經病理檢查才能確定。但即使是良性腫瘤,也可能壓迫到腦部重要部位,影響功能。 腦瘤6大警訊: 1、頭痛︰早上起床時特別痛。但也有些腦瘤病人並沒有明顯頭痛,這可能跟腫瘤長的位置與大小有關。 2、手腳無力、肌肉關節協調力變差、平衡感不好,走路不穩。 3、抽搐︰因腦瘤壓迫,引起腦部不正常放電,造成抽搐。 4、頭暈、嘔吐︰腫瘤造成顱內壓(腦壓)升高,會想吐。 5、健忘、說話有困難、性格改變。 6、感覺異常︰比如腦瘤壓迫到嗅覺神經,鼻子會聞不出味道;如果壓迫到視神經,視覺會有缺損,甚至看不到。
43歲東森主播黃文華與老公林昆鋒結婚13年,育有3名小孩,幸福人生可說是一帆風順。不過,今年年中黃文華透過健檢意外肺部發現「腫瘤」,讓家庭氣氛不但盪到谷底,黃文華更曾一一交代房屋契約、存簿、保單,告訴老公林昆鋒相關密碼及電話,讓林昆鋒不捨淚崩。不過好在發現的早,手術過程十分順利,健康恢復良好的黃文華也將重返主播台。 對於愛妻身體健康突然亮紅燈,林昆鋒也在臉書發文寫道,黃文華在健檢發現肺部有腫瘤,讓她為此輾轉失眠。雖然決定趕緊開刀治療,但黃文華擔心自己有個三長兩短,3個孩子又小,讓她放心不下,除了開刀前一一交代房契、存摺和保單,甚至開玩笑問林昆鋒,「如果……會再娶嗎?」。 黃文華一番真情話語,讓林昆鋒心疼又不捨,甚至一度落下男兒淚,自責沒照顧好太太,認為老婆這一刀要算他的。所幸手術後黃文華日漸恢復,也讓他感嘆,有時候平凡的生活,居然是那麼不容易。 黃文華術後復原良好,已可以重回主播台,她也向外界報平安,表示切片報告是良性腫瘤,1.5cm位於左肺,在醫生建議下切除,「休息了一個月,人家還以為我離職,現在休息好了沒事,謝謝大家關心,也謝謝我老公」,言語間滿是愛與感謝,令人相當動容。
食之無味,人生一大損失!美食在前,卻聞不到任何味道,逐漸失去嗅覺,或是視力減退,症狀持續未改善,不要輕忽,有可能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腦腫瘤也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情形 腦部腫瘤可能影響嗅覺、視力、引起精神症狀。 1名50歲吳女士,兩年多來沒有嗅覺,並且視力越來越模糊,輾轉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過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吳女士腦部長了一顆6到7公分的腫瘤,診斷為「嗅溝腦膜瘤(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腦部腫瘤可能影響嗅覺、視力、引起精神症狀 黃國烽醫師指出,腦膜瘤其成因至今未明,少部分病人是因為家族遺傳的基因問題所引發。嗅溝腦膜瘤的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分布以50到70歲最常見,因此有醫界人士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腫瘤的生長有關。 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很慢,可能存在5到10年,所以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的腦膜瘤是良性的,另3%可能表現惡性特徵。 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單側較多見,也可能一側腫瘤為主,再向對側延伸。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補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又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 吳女士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此外,由於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會使得患者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腫瘤也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病人會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情形;也可能因顱內壓增高,病人表現出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的狀況;少數病人還可能癲癇發作。 嗅溝腦膜瘤手術切除,助恢復嗅覺、視力 手術切除腫瘤,是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切除腫瘤過程中,需仔細將腫瘤與粘黏的腦部組織與四周神經分離,並應用顯微手術,更精準清除腫瘤,避免殘留及減少損傷。吳女士經過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原以為是過敏性鼻炎嚴重而喪失的嗅覺也逐漸復原,住院兩周後出院,目前預後良好。 黃國烽醫師提醒,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或是出現精神狀態,務必提高警覺,若狀況持續未改善,甚至越趨嚴重,應該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避免延誤。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而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的後面,副甲狀腺的功能是調節身體的鈣質,但是,良性副甲狀腺腫瘤發生時,會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可能導致高血鈣症,過多鈣質沉積在腎臟,會使腎功能受損;容易令人忽略的是,副甲狀腺腫瘤致高血鈣,也可能引起長期腿部痠痛。當有合併高血鈣,以手術摘除副甲狀腺為唯一治療方式。 容易令人忽略的是,副甲狀腺腫瘤致高血鈣,也可能引起長期腿部痠痛。當有合併高血鈣,以手術摘除副甲狀腺為唯一治療方式。 1名63歲魏女士,10多年前發現副甲狀腺亢進導致高血鈣症後, 97年接受外科手術切除,隔年又復發,血鈣長期處於12-13 mg/dl(正常為8.5-10 mg/dl)。近5、6年開始出現腿部痠痛無力,求診外院骨科,服用骨鬆藥物及接受膝蓋玻尿酸注射,亦嘗試腳底按摩、氣功、泡溫泉,效果都不佳。不僅行走需仰賴枴杖,也常感到食慾不振、莫名疲倦、整天臥床,體重從62公斤降至46公斤。 副甲狀腺腫瘤(結節)致高血鈣 不但傷腎臟,也可能引起腿部痠痛 後來經國泰醫院發現病人的腿部痠痛問題,是復發的副甲狀腺腫瘤(結節)致高血鈣所致,甚至引起腎功能受損,轉由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王文弘醫師診察,檢查發現復發的副甲狀腺增生,已穿破氣管壁進入氣管腔內,因附近有支配聲帶的喉返神經,若再次手術,發生氣管破裂及喉返神經麻痺的風險相當高。 經過評估後,決定採用「超音波導引射頻消融手術」治療,手術不需全身麻醉,傷口僅針孔般大小,且皮膚不留疤,魏女士術後隔日,其副甲狀腺亢進改善,於6天後血鈣恢復正常值,也沒有發生出血、聲帶麻痺,或氣管破裂等併發症。 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屬於內分泌異常疾病,根據文獻,發生率大約每十萬人中有25-30人,好發於50至60歲間,女性多於男性,尤其是停經後婦女。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多數病人無家族史。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王文弘醫師與病人魏女士模擬無創射頻消融手術術式。(圖片/國泰醫院提供)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過量鈣質釋出,嚴重甚至導致腎衰竭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對骨骼有影響,會有過量的副甲狀腺荷爾蒙使鈣質釋出,出現骨質疏鬆,嚴重時可發生骨折;對於腎臟的影響,由於尿鈣增加,容易發生腎結石或磷酸鈣在腎臟沈積,嚴重甚至導致腎衰竭;其他症狀包括:神經肌肉和腸胃道功能異常,病人也較容易發生高血壓、消化性潰瘍和胰臟炎等症狀。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可以治癒!合併高血鈣以手術摘除副甲狀腺 王文弘醫師表示,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治療方式取決於病因與疾病的嚴重程度,若只有輕微症狀可先以藥物治療控制,不需馬上開刀,評估條件包括血鈣濃度、骨腎病變、尿鈣濃度、血壓、骨質密度和年齡等。如果病人的副甲狀腺亢進合併其他症狀,如高血鈣等,手術摘除副甲狀腺是目前唯一治療方式,且成功率高達95%。 副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 無需住院、傷口僅針孔般大小 「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在國外已經發展10年,近幾年才引進台灣,而「副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則是近3年國外才陸續有報告。射頻消融手術是經由超音波導引,將消融針放到腫瘤裡面,藉由針尖所放出來的能量加熱,將腫瘤組織破壞,經消融過的甲狀腺腫瘤,之後會在腺體內慢慢被吸收,體積逐漸縮小,甚至消失。手術過程僅40分鐘,不需全身麻醉、無需住院、傷口僅針孔般大小,且傷口不留疤,兼具美觀及方便,惟目前該手術健保不給付,需自費。 目前已有多種無創手術方式,讓甲狀腺手術不在皮膚體表留下疤痕,包括經口腔自然孔道內視鏡、射頻消融手術,以及海扶刀消融手術。王文弘醫師在執行各項甲狀腺無創手術領域,至今已完成100例。 王文弘醫師提醒,甲狀腺疾病初期多無症狀,可經由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結節腫瘤,對於良性的甲狀腺腫瘤,可選擇射頻或海扶刀消融治療縮小結節,或透過經口腔自然孔道手術切除結節,提供病人另一種更安全、舒適且美觀的治療選擇。若腫瘤大於7公分以上,手術處理風險較高,只能用傳統手術方式,建議民眾應定期追蹤,留意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