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圓形廣場。(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2020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歷經開館26年來最大幅度的修繕,自展覽空間至園區場域,由內而外地展現煥然一新的風貌!其中,高雄市政府針對內惟埤水環境改善計畫,分別透過水質改善措施、引水渠疏伐、環湖景觀優化、碎石及步道修復、廣場設施友善化等作為,將過去佈滿陳舊磁磚鋪面且層層級級向上攀升至藝術殿堂的氛圍,透過新現代感的設計語彙,全面更換為平順的斬石子面,並且打開封閉式視野,從美術東二路即能一窺內惟埤風貌,帶給大家煥然一新的感受,也成了市民休憩的好去處。 改造後的高美館即將於2021年1月22日再度敞開大門,迎接市民朋友!1月22日(五)起至24日(日)連續三日更規劃「KMFA REOPEN市民日」系列活動,邀請大眾見證美術館蛻變與新生的里程碑,感受空間、人文與藝術交織的美好時刻。 ▲迴廊及圓形廣場。(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迴廊及圓形廣場。(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圓形頂棚。(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夜晚的圓形頂棚。(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修館不休館!讓美術館走入生活 高美館李玉玲館長說明,在為期7個月的整修時間,秉持著「修館不休館」的精神,美術館持續於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等功能之上,擴張多樣化的公共服務想像,實踐許多重要而精彩的企劃,如線上閱聽、跨域講座、生態導覽、校園推廣以及社會資源連結等,並期望美術館走下殿堂,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廣場,凝聚市民期待、邀請觀眾參與、共享新生的美術館,讓美術館能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日常。 2021年,高美館策劃了一連串廣度和深度兼具的展覽內容,與各樓層展覽空間同步開放、漸次釋放藝術能量,隨著1月份重新開館,包含國際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與其在地串連策畫展《歐布澤宇宙》、台灣現代藝術大師蕭勤之研究展《象外.圜中—蕭勤八五大展》、典藏常設展《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市民畫廊《粉彩交響詩-洪秀敏個展》以及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合作之《感動牛-兒童暨青少年彩繪 高美特展》,4月份以新銳藝術家年度盛事《2021高雄獎》來啟用四樓展覽室。夏季則將推出前館長李俊賢紀念展《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以及27週年館慶大展《泛.南.島藝術祭》,以多元面向的策展表現一座城市美術館強大的包容性。 ▲《黑盒》特展經典5D沉浸式劇場作品〈Imponderable〉(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空間獲「2019台灣光環境獎」殊榮 2018年初高美館即完成展覽空間重塑計劃〈光間-流動的靜謐〉,並獲選第二屆「台灣光環境獎」。展場環境照明系統之改造,是國內公立美術館第一個採用科技、節能的全新光膜系統打造的新型態展覽空間,以『光間』為策劃概念,利用電腦自動化系統控制展場中每一盞燈光的亮度,如劇場式的舞台燈般,能夠以漸暗、漸亮的方式,精準地調整藝術作品所需要的呈現方式。同時,均質的室內光源界定展覽空間完整性,讓當代藝術多變的作品類型皆能展現出最佳效果。展場的晶化地坪以無縫施作的工法處理,讓天、地與整體展間宛如一體成形,營造出沉然幽靜的氛圍。負責展間照明的燈光顧問-林靖祐照明設計總監表示,當整體案子經費相當限縮時,卻能夠不刪減任何光線照明經費的業主是十分難得的。而展覽空間改造的合作建築師梁豫漳則認為,「光」是主導展覽空間的重要靈魂,而良好的光環境更需靠身體去經驗、感受其氛圍。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趙宇晨)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趙宇晨) (圖片提供/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趙宇晨) 創造一日藝術生活圈 以「美術館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為願景,高美館致力與大眾連結,持續推出美好生活的創意提案,並於2019年成立自有品牌「高美書屋」,提供創意選物、咖啡輕食等服務;2021重新開館之際,本館更與「帕莎蒂娜」咖啡輕食館、人文餐廳「抱一茶屋」攜手打造更加多元的複合式藝術場域,實踐「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目標,創造美術館的一日藝術生活圈。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彙整編輯:May 圖片暨資料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建築大師姚仁喜以「膠卷盒」概念操刀設計!希爾頓Tapestry精選酒店台北時代寓所12/2開幕 |幸福空間X品觀點 ※海綿菜瓜布不適合用熱水殺菌!日本家事達人教你正確除菌&異味對策 |幸福空間X品觀點 ※毛森江建築團隊操刀「呆水溫泉」 清水模建築傳遞侘寂美學 |幸福空間X品觀點 ※森林系夢幻玻璃屋帶你遠離喧囂,享受自然的療癒! |幸福空間X品觀點
光已不僅作為照明之用,更衍生成一門生活藝術,透過不同的設計及載具,光與影共舞出千變萬化姿態,或熱鬧非凡,或詭譎魔魅,或高冷現代,賦予空間生動靈魂。 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2019「台灣光環境獎」,11月於雲門劇場公佈,由台中花博竹跡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脫穎而出,獲得本屆「台灣光環境獎」殊榮;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因減光行動,保護自然星空,對台灣的光環境深具指標意義,因此獲頒「評審團特別獎」。 台中花博竹跡館的層次之美 以中央山脈作為設計意象,使用台灣南投竹山在地的竹材,透過傳統竹藝技法與建築技巧,塑造出高10公尺的地景空間。白天光線穿透構造間縫疊映流動,呼應通透造型的律動感,夜晚以光鏤雕建築線條,修長密集的拱影層層交錯,聳立在開闊起伏地景上,無論遠觀近賞都展現無與倫比的層次美感,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台中具代表性的地標。 評審團認為,台中花博竹跡館以象徵台灣山脈的鏤空竹建築造型結合照明設計,成功塑造出日夜光影兼具的光環境,充分展現竹跡館遠觀近賞皆宜的地標意象。成功的燈光照明,為獲獎連連的竹跡館再添一獎項。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流光詩意 為國內第一個使用光膜系統打造的公立美術館,光膜天花系統為可控的人造光,可因應各式展覽需求,創造出彈性、多元且自然柔和的光環境。使光照在美術館空間中,不只提供基本照明機能,更是營造整體空間氛圍,展現藝術作品最佳狀態的關鍵。 評審團認為,高美館展覽空間應用光膜材料結合電腦控制系統,創造了傳統燈具難以達到的展覽照明效果;且善用整體空間的戶外自然光及室內的人造光,營造一個愉悅、流暢的光環境體驗。 「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還你璀璨星光 南投合歡山是台灣首座獲國際認證的暗空公園,在台灣星空守護聯盟、清境觀光協會等民間單位與南投縣政府攜手合作下,營造出完善的觀星環境,讓最美的銀河與星光,烙印在大家的眼底。 評審團認為,「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結合了政府、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推動,以「暗天不暗地」的光害防治原則,有效控制光汙染、保護星空,對台灣的光環境深具啟發性及指標性意義,因此評審團一致通過,頒發「評審團特別獎」表示肯定。 ▲▼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_中光電基金會提供(攝影師陳詠傑) 基金會將於11月30日起至2月2日,於淡水旅學堂空間展出「光軌跡之旅」展覽,展出點亮淡水禮拜堂及台灣光環境獎系列成果,更多台灣光環境獎及展覽資訊請至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官網查詢。 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