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兩國邊打邊談,是和是戰前景不明,造成全球股市、期貨價格上下劇烈波動,由於不確定性太高,俄烏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對於世界經濟的創傷,恐怕遠勝於前幾次石油危機。 俄烏和談情況不明,一日數變:30日結束談判後,莫斯科放出風聲暗示和談沒進展,但31日一早(台灣時間)又宣布,當天下午在烏東南港口馬立波(Mariupol)停火,方便平民撤離;但總統普丁隨後又宣布,該地守軍除非繳械否則不得撤離,外界解讀,俄軍即將對該城進行最後總攻。 受到俄烏和戰不明的影響,31日凌晨美股三大指數上下震盪後收跌,當天股港、陸股、台股、日股等亞洲主要股市都收跌。 在俄軍重啟戰端後,紐約原油5月期貨收盤上漲3.58美元,漲幅3.4%,每桶來到107.82美元;布蘭特原油5月期貨上漲3.22美元,每桶來到113.45美元,漲幅2.9%。 為防止高油價繼續惡化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美國政府正考慮未來幾個月內,每天釋出約100萬桶戰備儲油,總釋放量可能高達1億8000萬桶,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釋出最多的戰備儲油。 俄烏戰爭引起的石油危機也衝擊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國總理李克強指出,當前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穩定經濟的政策要早出快出,不出不利於穩定市場預期的措施,同時制定應對可能遇到更大不確定性的預案。 這次由俄烏戰爭引爆的石油危機,對於全球經濟的危害可能更勝前幾次石油危機。中國「李迅雷、唐军」研究團體日前即指出,「俄烏衝突:或成為全球經濟危機的催化劑」;與過去幾次石油危機不同的是,過去的地區軍事衝突,都屬於地緣政治和區域戰爭範疇,而俄烏戰爭其本質是俄羅斯與北約和美國之間的武力衝突,處置不好則可能引發世界大戰。 「李唐團隊」指出,從目前看,戰爭並沒有結束的跡象,俄烏談判背後實質上是俄羅斯與歐美的實力較量;儘管美國等西方國家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但同時也為此付出代價。預期美國三月份的通膨將再創新高,聯準會的下一次的加息幅度或提高至0.5個百分點,這勢必會加大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壓力,全球金融風險會進一步上升。 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單驥向「品觀點」表示,西方與俄羅斯的相互制裁讓目前供應鏈瓶頸更加惡化,也進一步推升通膨;俄烏和談變數多,即使雙方停戰,兩個陣營的相互制裁要如何收尾?例如北溪二號是否恢復通氣、俄國是否再回到SWIFT,都是未定之數。這種高度不確定性就是全球經濟危機之源。
上海浦東、浦西自3月28日至4月5日輪流封城,影響所及,中國經濟每個月至少損失460美元,相當於GDP的3.1%;外商投行則將中國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由去年第四季的6.6%,下調至2到3%。由於江蘇加上海占台商投資大陸金額的45%,上海封城效應勢必衝擊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 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31日公布的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49.5,比2月份下降0.7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49.8。 中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間接承認深圳、上海先後封城對經濟造成衝擊;他指出,近期,中國多地出現聚集性疫情,加之國際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加,內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一定影響;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9.5、48.4和48.8,三大指數均降至臨界點以下,表明中國經濟總體景氣水準有所回落。 上海封城後,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中國近200萬輛貨車定位的資料研判封城影響,以實施封城的城市占大陸GDP兩成作為基礎,認為封城會導致中國每月損失至少460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GDP3.1%的經濟產值。 中大經濟系教授宋錚表示,中國採取的封控措施比其他國家強硬,經濟成本也更高昂,每月損失3.1%GDP只是保守估計,如果算進對全國通膨的影響和供應鏈的溢出效應,影響會更嚴重,僅上海的封城就可能使中國的實際GDP減少4%。 中大團隊認為,如果北上廣深一起實施嚴格的封城措施,大陸GDP將下跌12%。 瑞銀經濟學家汪濤則認為,封城對中國經濟構成重大風險,經濟成長第1季可能放緩到2%-3%,而去年第4季成長率則是6.6%。 台灣對大陸投資約占總體對外投資的3成多,大陸經濟成長放援勢必衝擊台灣今年經濟成長,但國發會在3月7日發布的《當前經濟情勢》還是引用主計處的預估指稱,今年經濟成長率為4.42%,較去年11月預測上修0.27個百分點。 不過,民間研究單位已經開始下修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3月23日發布的第1季台灣「經濟氣候暨金融情勢」,就微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7%,下修幅度0.2個百分點,主要基於4大原因,包括全球物價上漲壓力、俄烏戰爭、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以及全球貨幣政策走向緊縮。 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單驥向「品觀點」表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下修的可能性不小,但主要是俄烏戰爭的變數;而上海疫情猛爆的確出乎意料,且至今找不出確定的源頭,但相形之下,另一個製造重鎮—珠三角的疫情控制現在看起來還不錯。 單驥表示,大陸政府現在是全力防疫,如果大陸的疫情可以在4月得到控制,那麼經濟成長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台灣經濟成長下修的壓力也會減少。
即使新冠變種病毒再襲,全球金融機構都調降今年各國的經濟預測,但台美卻接連交出亮麗的經濟成績單。 美國商務部28日公布,由於受惠於企業提高商品庫存,美國第4季GDP年增6.9%,不僅高於市場預估的5.5%,亦遠優於第三季修正後的2.3%,2021年全年經濟成長5.7%,創下1984年以來最佳成績。2020年美國經濟成長年減3.4%,則是74年來最大跌幅。 27日,主計總處發布GDP概估指出,雖疫情讓2021年民間消費出現連續第二年負成長,但由於海關出口及民間投資優於預期,第四季經濟成長4.88%,全年更達6.28%,雙雙高於去年底預測。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也創近11年新高。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分析,美國第四季經濟成長加速主要是因為企業增加庫存投資以因應火熱的需求,另一因素則是占美國經濟七成的消費者支出攀升3.3%。 但在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背後,也隱藏著利空因素:「通膨」,即扣除食品與能源的核心個人消費者支出(PCE)物價指數,去年第四季增加4.9%,高於第三季的4.6%,也遠高於疫情前水準。 外界普遍預估,美國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將放緩,原因包括疫情延燒、通膨率攀升至數十年新高、供應鏈持續受阻與利率看升等,預估美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9%。 經濟學者單驥 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單驥以「高血壓」比喻今年的美國經濟前景,「昨天高、今天高,明天還會高?」 單驥指出,過去一年美國很多經濟數據都是被QE(量化寬鬆)捧起來,但如果因此預測今年經濟也會像去年那麼好,那就太牽強了;無限印鈔導致通膨,迫使聯準會必須升息,但卻打擊到股市,最近幾天美國股市上下千點,就是一個警訊,警告某天美國股市和經濟會因為QE而崩掉。 為了防止崩盤的那一天到來,單驥指出,美國聯準會已經不斷釋出升息、縮表的訊息,等於是替市場先打預防針,但美股承受不住,出現劇烈震盪。 「現在美股大跌,還有人承接,等那一天,沒人承接時,美股就崩盤了,」單驥認為,過去幾年美國經濟「數字」上的榮景已經無法再支撐下去了。 對於台灣去年出乎預料的經濟表現,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吳佩璇分析,去年第四季出口比原預測高出16億美元,加上廠商擴增產能的投資,特別是半導體、綠能投資大幅成長13.92%,這兩大動能是讓第四季經濟成長率達4.88%,高於原預測4.15%的原因。 雖然出口、投資表現不錯,第四季的民間消費僅微幅成長1.62%,比預測少了2個百分點;吳佩璇分析,真正原因在於國內仍處於二級警戒,民眾在消費時還有戒心,以致休閒娛樂相關服務消費依舊疲弱,台鐵、高鐵客運量也因此減逾一成。雖然如此,主計總處表示:「民間消費動能於第四季已逐漸回穩,於連續兩季下滑後,轉為正成長。」 主計總處也列出2021年各國經濟成長率,四小龍的新加坡7.2%、南韓4.0%、台灣6.28%介於韓、星之間,至於中國大陸則高達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