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初始,就接觸到一個號稱能夠以「line 挖礦」的訊息,這個挖礦計畫是真是假呢?事實上,幣圈進步速度飛快,挖礦是以比特幣為首的 POW 工作量證明的設計。他能耗高、成本貴。這是挖礦的獲利來源。而技術一定會讓成本不斷下降,以太坊也即將要由POW過渡為POS 權益證明ETH2.0,因此現在還以「挖礦」為獲利號召,應該這個項目是完全沒希望的。不是它完全狀況外,就是詐騙。那麼,2022年的新賽道會是什麼呢?或許DAO, 會是一個重點關注的方向。那麼,什麼是DAO?如果將智能合約比喻成一台你把硬幣投進去就能得到一杯咖啡的自動販賣機,那麼DAO就是擁有這台販賣機並且為他補充咖啡豆的公司,而且收益將會再投資到新機器上。把好幾份不同功能的智能合約結合起來創造一個事業,你就會得到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DAO與公司的差別 元宇宙的治理 DAO與公司的差別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小事來理解,DAO與股份有限公司的差異。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何時可以表達意見呢?股東會的時候!一年一次。這是傳統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唯一一次表達意見的機會。而透過區塊鏈的技術,持有代幣的的投資人,可以在任何跟項目發展攸關的重要事項上,用投票的方式表達意見。舉例來說,像DAO要購買怎樣的資產,要做什麼投資等等。 在Web3.0前,企業把客戶鎖在自己的花園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讓客戶離不開你,我們也常說「客戶是最重要的資產」。但這個說法隱含著,把客戶當成一種「資源」,我們要好好「開發」的概念。Web 3.0的使用者資訊全部都在鏈上,任何人都可以查閱,等於是花園的圍牆是不存在的。企業變成社群,使用者與經營團隊是在共同經營社群。如果企業背棄使用者的價值,使用者會發揮力量制裁企業。舉例來說:Opensea是目前最大的NFT交易市集,市佔率超過9成。某種程度NFT的爆發,帶動了Opensea企業的成長。然而,最近Opensea的CFO卻發表言論表示:「當你的公司發展如此快速,不考慮IPO是愚蠢的」,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家Web 2.0的企業身上都是沒問題的。但是IPO也就表示,風險投資機構VC或是機構投資人將會在過程中吃肉,使用者在Opensea成長的過程中花了真金白銀,出了力,IPO就只能喝湯,甚至成了被割的韭菜。Opensea的舉動觸怒了社群,The OpenDao在2021年聖誕節發起了$SOS(Save OpenSea)的空投,凡是有在Opensea上消耗過手續費的人都可以按比例領到代幣。目前已經有超過8成的Opensea使用者,領取了代幣。而$SOS在兩天之內漲幅就超過了10倍。這無疑是對Opensea的警鐘,提醒企業過去依靠使用者推高公司的市值,而在上市時卻只顧著資本的利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你不再能隨意擺佈使用者,使用者跟資本將可以平起平坐。企業在壯大的過程中,必須要同時考量資本與社群的利益平衡。換句話說「以客為尊」將不再是口號,使用者將真正成為老闆。 當然這麼聽來,搞Web3.0的企業很麻煩,以後不是老闆一人說了算。確實,就好像即便現在營業額到一定數字的公司都可以上市,但還是有很多企業選擇不上市,尤其是家族企業。因此未來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以DAO的形式經營,但以「社群為核心」的企業會在未來的商業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元宇宙的治理 同樣的場景我們搬進元宇宙,中心化的企業與去中心化的社群將會互相競爭元宇宙的領導地位。中心化的企業有他的優勢,例如:決策行動迅速、領導階層的意志能夠貫徹、資源整合效率更好。相對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所有的參與者利益是共同綁定的,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更願意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集體行動。未來元宇宙的治理方案會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現在我們還猜不準。但是我們大概能夠確定在元宇宙發展的初期,就會如同區塊鏈有許多公鏈一般,不同的鏈會形成不同的生態,彼此是相互隔絕、獨立的。這種割裂的孤島,顯然不利於整體產業的發展,也因此各種「跨鏈」的協議會產生,將孤島縫補在一起。不同的元宇宙之間,也會有各種「橋」,將宇宙相連。就好像索爾老家的彩虹橋是阿斯加德通向外界的一個通道。海姆達爾這位守門人手中的彩虹之劍,具備著傳送到九界的神秘力量。 即使你未來可以在不同的元宇宙中穿梭,我想你還是會希望有一個「家」。這個家,我們用比較遊戲的術語來說像是「公會」,我們知道在過去網路遊戲當中,玩家們會組成公會,透過公會玩家擁有一個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空間,也可以在挑戰難度較高的敵人時組織團隊,增加成功的機會,還有一些其他附屬的優勢。公會一般是由遊戲中的玩家所組成。大型公會還可能會有分會,因為遊戲中一般公會的會員是有限制的,如果超過這個限制,只能裁減人員或者分流出部分會員。依不同遊戲中的設定不同,有的遊戲中的公會也被稱為「家族」、「同盟」、「軍團」等。 這種公會組織在DAO之下,將能夠有效率的統合會員間的意見,加速DAO的決策速度。 如果想要判斷一個DAO是不是真的有心要發展元宇宙的生態,你可能要先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在元宇宙當中有一塊地盤。舉例來說:元宇宙當中的地皮也相當昂貴,The SansBox中一塊普通的地皮都要超過台幣30萬,現實生活中的房子買不起,以後可能連在元宇宙中的虛擬土地也買不起。但我們可以依附在公會當中,公會有發展的話,我們也能有一個家。在文稿當中,我放了一張The SandBox的地圖。在The SandBox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訴求「精英俱樂部」的台灣 FOMO Dog Club就買了一塊3x3的地皮。FOMO Dog Club已經宣佈將攜手來自台灣的專業辦公室設計工程公司 iDA Workplace 打造一個全新的體驗空間。除了FOM Dog,這個區塊還聚集著許多有發展潛力的「公會」或是DAO。例如在畫面上方的YGG,就是國際知名鏈遊Axie infinite的公會組織,旁邊則是我非常關注的「藍籌NFT-ETF」HeadDAO的6x6的地皮。HeadDAO透過多簽錢包在金庫中保管著全球頂級的NFT,擁有HeadDAO的頭像,你也就擁有了對於DAO的這些資產與未來投資方向的表決權,等於是一檔NFT的ETF。擁有這些項目的NFT你除了能獲得進入這些項目的門票以外,未來還能在元宇宙中與社群成員交流,掌握元宇宙獲利契機。稍微在幣圈有一點經驗的比友們就應該會知道,幣圈的資訊非常龐雜,資訊量非常多,而且伴隨著大量的虛假訊息,單打獨鬥在未來將變得非常的辛苦。也因此找到適合你自己的DAO將有助於你在元宇宙中的生存,相對也就提高了你獲利的機會。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DAO就是一群有共識的使用者組織而成的社群,至少在一起破關打任務的時候,是有一定程度的好處,挑到一個跟你興趣相合的DAO會是你進到元宇宙的第一步。宏觀來看,DAO的演進還在非常早期,但是方向的進展令人相當期待。先前我們說過DAO可能是人類組織型態的一場革命。17世紀股份有限公司釋放了群眾的資本,促成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DAO則進一步釋放了「客戶」的角色,客戶不單純是企業服務的使用者,他還可能是企業的治理者,以及企業獲利最終的受益人,這將會是人類的商業歷史的新扉頁。 【文章由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提供】
像素圖是什麼?像素圖有時也被稱為「點繪」(dot art)或是被人稱為「像素藝術」(pixel art)。這麼講大家可能還是覺得陌生,比較資深一點的同學可能玩過「電子雞」,就是在小小一個蛋型的螢幕上,有用黑點一格一格排出來雞的樣子,每天可以去餵他吃東西。這個如果太古老,可能大家還看過一部電影《無敵破壞王》,裡面的主角是一個脾氣暴躁的破壞王,生活在一個1980年代出品的電子遊戲《修繕王阿修》(Fix-It Felix, Jr.)中。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在遊戲中的好人公寓大搞破壞,修繕王阿修則是由玩家操作,及時來修補房屋的英雄人物。這個遊戲的風格也屬於pixel art。1980年的的遊戲之所以會以像素型態的方式呈現,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70至90年代時電腦使用的是8位元或16位元的處理器。早期的繪圖程式中,受限於處理器能運行的效能是相當有限,繪製出來的圖像就會是方格感較明顯的點陣圖。因此像素遊戲是最能節省效能的一種方案。時至今日,像素藝術似乎只存在於復古或是懷舊的情懷當中,為何他會跟元宇宙扯上關係呢? 像素NFT The SandBox NOUNS 像素迷因 像素NFT 這種一格一格的繪圖風格,一直持續地受到一些電玩迷以及影像藝術創作者的喜愛,但是真正讓世人震驚的事情還是,2021年的5月13日佳士得拍賣公司在拍賣會上出售9個CryptoPunk,有趣的是,CryptoPunk也是由像素藝術的風格繪製而成。CryptoPunks 也是最早期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圖像 NFT ,2017 年由手遊開發公司 Larva Lab 創建。CryptoPunks 共發行了 1 萬 個 24×24像素、8bit 樣式的不規則像素 NFT,總數固定,不會再生成新的 NFT。每個 NFT 代表不同「朋克風」的像素頭像。 創建早期,擁有以太坊錢包的用戶可以免費領取 CryptoPunks 頭像。如今,如果想蒐藏只能在 Larva Lab 和 OpenSea 等二級交易場所購買。8 月 19 日,Larva Labs 也宣佈 CryptoPunks 已經 完全將圖像的每一個元素組成都上鍊以太坊 ,用戶可在 Etherscan 上查詢 CryptoPunks 的屬性 ,包含髮型、眼鏡、鬍鬚、帽子等。 近期羅芙奧拍賣公司在台灣剛剛舉辦完首場的NFT的展覽,作品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呈現,但又安排了實體的會場,進行一系列的講座與專人解說。現場除了CryptoPunks,也展出了同樣是Larva Labs的知名作品 Meebits。與CryptoPunks相似,Meebits也是一系列由演算法產生的角色,但他是3D體積像素(Voxel)的角色、共有2萬隻。剛剛所說體積像素(Voxel),也就是Volume、Pixel這兩個字的結合。概念上,就好比像素是平面空間中最小單位,主要用在2D電腦圖像的資料上。體積像素,則是資料在三度空間分割上的最小單位,應用於3D成像、科學資料與醫學影像等領域。 The SandBox 什麼是 Sandbox? 在我還沒接觸幣圈之前,我其實就發現當時國中的姪兒一直在玩一種方塊風格的遊戲,一邊玩一邊在堆一些方塊,然後還一直用耳機在跟同學講話,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麥塊」,世上最著名的沙盒遊戲「Minecraft 創世神」。「麥塊」同樣是透過體積像素(Voxel)來打造的虛擬世界,被視為是元宇宙遊戲世界的先驅者之一。而The Sandbox 也是一款沙盒遊戲,玩家們可以在 Sandbox 建立在區塊鏈上的世界、創造自己的物品,或者自己開發遊戲供其他人遊玩。而Sandbox 相比 Minecarft 更特別之處在於,可以將遊戲內的物品轉化為 NFT,創作者也可以在遊戲當中銷售自己的作品。 Decentraland和The Sandbox 同屬於元宇宙和沙盒。我自己也去Decentraland逛過,目前看起來比較傾向是線上派對、或是靜態的聚會場所、藝廊等。而The Sandbox 的遊戲屬性則較強。以最近釋出的Alpha 版本為例,The SandBox的人物可以跑、可以翻滾、跳躍或是跳舞,看得出來已經是在為未來遊戲的需要預作準備。 The Sandbox 講求提供玩家高度自由,主要遊戲內容都是以使用者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爲主。台灣著名藝術家洪司丞已經默默投入The Sandbox生成內容的創作一年以上,可以說是國內在The Sandbox內容生成最熟練而且已經有具體作品被 Alpah版所收錄的天王級人物。The Sandbox 主要透過三個要素組成,分別是 Marketplace、VoxEdit和Game Maker。其中VoxEdit可以讓玩家自己試著生成道具或是遊戲中的擺設。而Game Maker則可以讓玩家在不需要編寫程式的情況下,就利用現成的模板,安排遊戲腳本,製作出小遊戲給其他玩家參與。也因此The Sandbox 具備遊戲資產透明、玩家可以邊玩邊賺(Play to Earn)、自由探索等優勢。 The Sandbox 本來是傳統的遊戲公司,從 2018 年開始探索區塊鏈版本,因此團隊本身就具有豐富的遊戲開發和營運經驗,合作的夥伴則包括 Atari 等比較知名的遊戲開發商,並且和多個知名 IP 合作。舉例來說:Adidas近期也宣布進駐The Sanbox「買地」規模有 12X12 (144 的地塊) ,根據鄰近地塊的價格推測估計,大約價值約 178 萬美元,不過可能是以合作方式進行,創造雙贏局面。同為運動品牌的 Nike 也佈局元宇宙推出虛擬全球總部 NIKELAND,又提交了 4 個商標申請,包括 NIKE 字樣、世界知名的 NIKE 商標打勾符號及招牌標語「JUST DO IT」等等,可能也都是為了元宇宙的佈局。 NOUNS 像素迷因 The Sandbox採用體積像素的形式呈現元宇宙的樣貌,當然是不夠寫真,但這也是考量大多數人所使用的電腦在顯示卡的繪圖運算能力並不高有關,為了讓遊戲畫面順暢,能容納更多使用者,所做出的犧牲,但也無形中,再度讓「像素風」重現。有了 The Sandbox前期的探索,我們幾乎已經能判斷,為了讓我們的數位替身或是數位資產能出現在元宇宙中,最佳的設計就是採用體積像素製作,能最快的接軌元宇宙。 在眾多像素迷因當中,我特別留意到Nouns所推出的頭像NFT。Noun的中文翻譯是:名詞。我似乎很難找到更貼切的翻譯。總之你想看看什麼是Noun,你可以參考我的文稿。每個 Noun 由 5 個特徵組成:背景、身體、配飾、頭部、眼鏡。跟其他以太坊的頭像項目不同的是,它每天只會產出及拍賣一個Noun NFT,最近拍賣的價格都超過40顆ETH,然後所有資金都進入一個共享的金庫,由 Nouns NFT 持有者共同監督。這也就是Nouns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所有者可以對DAO所持有的金庫該怎麼花,提案投票。 Nouns是一個訴求開源的智慧財產權 (IP) 。它催生了像HeadDAO、SharkDAO和3D Nouns等衍生項目。而其中,我特別看好的是HeadDAO。HeadDAO的頭像與NounsDAO在視覺上並無差異,這很正常,他本來就是Nouns的衍生品,任何人都可以使用Nouns名稱和字符來創建任何東西。 有趣的是HeadDAO同樣透過發售10000枚頭像,將籌措的資金全數放入了HeadDAO社群的金庫當中,並且用於購買頂級藍籌NFT。藍籌股的概念,大家應該不陌生,類似0050的大型權值股。頂級藍籌NFT已就是國際上最知名的NFT作品,例如,HeadDAO就持有了CryptoPunk的NFT,持有了這個HeadDAO,你就等於在投資一籃子的NFT,這個概念實在太吸引人了,也因此他是我認真投資NFT的第一個項目,未來有更新的發展,我也會再跟大家匯報。 【圖文皆由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提供】
幣圈裡面有個術語叫「FOMO」,也就是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機會的意思。因為整個產業高速發展,所以很多新同學都會感到非常驚恐,深怕會錯過了。雖然接觸幣圈的時間比大家稍早,但也必須說,很多東西也都是邊走邊看,然後會發現那些過去不懂的東西,只要他是好東西,有一天他重新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就突然懂了。今天要跟大家聊聊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主要談的內容,這本新書《加密貨幣的政治與經濟》,突然發現的寶物,跟大家分享。有興趣也推薦你去找這本書來看。其實書中主要是講很多加密貨幣的歷史,如果翻著翻著也就過去了。但是我最近腦袋裡面都在想DAO,到底是什麼?然後突然在書中看到相關的故事,他不是專門在談DAO,但卻解開了疑惑。 智能合約 DAO 第一個DAO Defi+NFT+DAO 智能合約 要解釋什麼是DAO,就必須先從智能合約開始。透過智能合約,當支付一筆款項,或是輸入任何資訊給以太坊某個合約帳戶,就會自動觸發某個程式語法的執行。例如:當某個條件符合的時候,會自動向支付以太幣的一方發行某種代幣。或是他可以充當買賣雙方的託管者,安全的保管以太幣,直到付款人收到貨品並且同意將款項撥發給收款人。其實不管是Yahoo拍賣或是淘寶都有類似的功能,但是他們是依靠人工來執行,而智能合約則是會自動執行。又或者,合約可以從外部數據(又稱為「預言機 Oracle」)接收天氣報告,並且向可能因為酷熱或是暴雨而遭受損失的農民支付保險費。根據以太坊的說法,智能合約的優勢在於不僅能執行更複雜的操作,還可以打造人工協議無法企及的可靠水準。並竟人類在判斷時很難做到公正,但對於演算法來說,這是再普通也不過的事了。能自我執行的智能合約是「去信任化」的,因為在區塊鏈上,大家都看得到這些合約,完全按照已經約定好的規則去執行,不會發生出人意表的事。 DAO 如果你把好幾份不同功能的智能合約結合起來創造一個事業,那麼你就會得到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如果將智能合約比喻成一台你把硬幣投進去就能得到一杯咖啡的自動販賣機,那麼DAO就是擁有這台販賣機並且為他補充咖啡豆的公司,而且收益將會再投資到新機器上。 在《白皮書》當中,V神布特林將DAO定義為智能合約技術的「邏輯擴展(Logical extension)」,而DAO是以太坊的最後階段,是執行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目標的主要工具。 布特林說過:「公司是什麼概念?不就是一群人在一套特定規則下一起工作嗎?但是,這裡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人嗎?」當自動化來襲,受創最深的主要是藍領階級、紡織工、手藝匠、工廠操作員。原因很簡單,公司本質上就是資本,外加一條使命表述:「我是汽車製造商」、「我負責食物宅配」、「我協助客戶股票投資」等等。當我們把加密貨幣當作資本的前提情況下,布特林要問的是:「電腦是否可以用來『將使命表述編寫為程式代碼』,進而讓任何懷抱理想和擁有編碼技能的人,可以憑空創造出一家公司?」這或許是可行的,將智能合約加以安排,就可以執行公司的關鍵功能,例如銷售服務和工具來支付員工薪水,反正一切都儲存在區塊鏈上,也就不需要安裝軟體的伺服器了,同時組織也不會遭到破壞,因為公司的代碼將會永遠地在去中心化的紀錄上。這種運作模式很像是《魔獸世界》這種點對點的網路遊戲,不依賴任何單一核心人物就可以永久運行。 此外,DAO的一大優勢是他有可能解決眾所週知的「委託-代理」問題。也就是股東將公司的經營權委託給公司的總經理,希望能為股東創造最大利益。然而公司的總經理卻可能暗地裡中飽私囊,欺詐公司。去中心化的公司可以成為不受貪腐影響的單位,這在人為控制的系統上是無法想像的,當然一切還是不可掉以輕心,以免迸出其他的紕漏。舉例來說:一個享有壟斷自然資源權利(例如:水資源)的 DAO,就可以設計成不會哄抬價格的組織。 然而,從理論上看,布特林並不是要完全排除人類的作用。公司仍然需要雇用人員執行更有創意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萬一發現代碼有問題,公司還是會需要人在現場維護DAO軟體。 第一個 DAO 第一個DAO的項目被簡單的稱為The DAO,The DAO的設計構想是一種無領導、無員工、無國籍的風險投資基金,目的是將以太幣投資於科技新創企業。這個想像中的風險投資公司的白皮書當中,設定了無管理階層的規則,公司會自動將以太幣投資在最多代幣(ERC20)持有人所選擇的公司,而這就就代表他們實際上就是股東。如果有任何利潤也會分配給這些代幣持有者。The DAO的項目發布之後受到廣大的迴響,一個月的時間吸引了將近兩萬名買家,累計籌措了一千兩百萬枚的以太幣,當時的價值超過1.5億美元,成為史上最大的群眾募資活動,而投資對象竟然是一間由程式語言所運行的公司。某種程度The DAO大獲成功。 然而兩週之後,駭客利用以太坊和The DAO代碼當中的漏洞,劫走360萬枚以太幣,隨後不同的駭客又入侵了一次。由於自動保險裝置把關,被盜走的資金並沒有被取走。然而,以太坊一連串的補救措施也讓The DAO,受到質疑,最終崩潰瓦解。 事實上,The DAO雖然是第一個用上DAO這個名字的,但其實就定義來看,比特幣才是最早的DAO。比特幣網路允許任何人的參與,從而實現去中心化,系統按照預設的規則自動運轉而完成交易,通過工作量證明(PoW)的共識機制協調網路,使參與者達成共識,並以比特幣作為經濟激勵。 Defi+NFT+DAO 2020 年 6 月,去中心化金融DeFi借貸服務Compound 推出的流動性挖礦引爆市場。之後陸陸續續有Uniswap、Sushiswap進入市場。而Compound 流動性挖礦這類機制本身就是 DAO 的一種形式。在 Compound 之後,各種DeFi 項目發行治理代幣或賦予項目原生代幣治理權限。治理代幣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將項目的治理權移交給參與者,弱化了核心開發團隊對網路的控制權。參與者經由持有代幣或接受委託擁有管理項目的權限,而根據項目的不同,每種治理代幣的權限執行規則也不盡相同。然而,治理代幣模式只是在往理想的 DAO 的路上邁出了一步,相比由特定基金會管理的模式提高了去中心化程度,但也仍然存在爭議。例如部分項目的核心團隊成員依然掌握著大量治理代幣,導致無階層的概念名存實亡。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是,PleasrDAO 在今年 6 月以 1,696 枚 ETH (當時市價約是400萬美元)拍得 Doge 原始照片 NFT,然後在 Fractional 上將該 NFT 碎片化。接著,PleasrDAO 將 20% 的碎片化代幣 DOG 在 SushiSwap 的代幣銷售平臺 MISO 上拍賣,這次拍賣則總共籌集了 11,942 個 WETH (約 4500 萬美元)。看得出來這場樂高遊戲已不止局限於 DeFi 了。目前 DAO 和 DeFi 的結合重點在於 DeFi 社群的治理,而PleasrDAO引入了 NFT 元素,又可能會開發出更多玩法。例如,或許可透過 DAO 解決 NFT 評價的問題,以估價團隊和法律團隊投票的方式來計算 NFT 的公允價值,以方便 NFT 在 DeFi 中抵押計價。 總結來看,這集節目就以《加密貨幣的政治與經濟》看到的一些歷史情境,先幫大家還原DAO的發展與基礎概念。我看網友在討論什麼是DAO的時候,也是講得雲裡霧裡,連「網路上的幫派」這種定義都跑出來了。緊接著,DeFi 的爆發和 NFT 板塊的蠢蠢欲動為 DAO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我們或許真的是在經歷一場人類自從17世紀創造出「股份有限公司」之後,最大的組織型態革命。 【圖文皆由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