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高於全球平均值,並將於2025年邁入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高雄市勞工局表示,去年設置「銀髮人才服務據點」,服務對象為55歲以上或退休再就業者,另提供職涯諮詢、輔導及辦理就業促進課程,為銀髮族量身打造、建構最友善的媒合園地,推動至今6個月,已成功媒合320位高年級生重返職場。 受少子化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影響,如何活絡中高齡及高齡勞工勞動參與率,促進其就業意願及協助重返職場,成為高市府施政重點;高雄市勞工局於去年設置「銀髮人才服務據點」,服務對象為55歲以上或退休再就業者,為配合該族群體力和時間安排,據點主力開發「彈性工時」及「非典工作」職缺,增加中高齡者續留職場的可能性。 另提供職涯諮詢、輔導及辦理就業促進課程,為銀髮族量身打造、建構最友善的媒合園地,推動至今6個月,已成功媒合320位高年級生重返職場。 高雄市訓就中心主任楊茹憶指出,據點採一站式「一案到底」客製化的就業服務,銀髮族轉職、二度就業也能擁有自己的一片新天地。高市銀髮人才服務據點配置5位45歲以上具勞工關係、人資背景的業務督導及就服員提供服務,她們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能同理感受到高年級生對於重返職場的不安及看見他們職場的優勢能力,歡迎55歲以上或退休欲再就業的求職者及有意願聘用銀髮人才的友善企業多加利用,一起成為「銀髮新戰力」。
根據統計,2019年30歲以上的人口達全球總人口數的一半,正式開啟高齡化世界指標,新冠肺炎期間,年長者面臨更大的孤獨風險,《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在今年7月發表一項研究指出,與同齡的年長者相較,感到孤獨者的預期壽命較不認為自己孤獨者短。 研究結果顯示,認為自己大部分時間「感到孤獨」的60歲老人,比起從不感到孤獨的同齡者,平均少活3至5年;在70和80歲的老人中,感到孤獨者比沒有感到孤獨者分別少了3至4年以及2至3年壽命。 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暨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孤獨」是個人內在的感受,而不是由外界來定義,身邊沒有人陪伴不一定會感到孤獨,而當我們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感或友誼,但實際與預期有落差,就可能產生孤獨感,因此面對孤獨的長輩,可先了解其感到孤獨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獨處、隔離與感到孤獨這三種情況並不相同,孤獨會有寂寞、落寞、悲傷等負面感受,不僅影響情緒也會影響行為,建議年長者可透過「感覺有被關心」、「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計畫性的預防孤獨」,每早醒來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助於保有生活的熱忱與期待。 知名作家「樂活大叔」施昇輝在新書中提到50+大好時光,第三人生終於不必再做「該做」的事,只要盡情揮灑「想做」的事就好,以不窮、不病、不無聊的三大重點來打造豐富愉悅的老後。
2015年好萊塢電影高年級實習生,退而不休的高年級人生課題引發迴響,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現代人越來越長壽,在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能很多人希望能延後退休,而《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在2020年12月4日正式上路,勞動部確實也鼓勵雇主「留用」或「僱用」中高齡勞工。 隨著國內人口結構高齡化,工作人口也跟著高齡化,人口學將「工作年齡人口」定位為15至64歲的青壯年人口。國發會分析,自2007年起,45至64歲,已成為我國主要工作年齡層。 國發會進一步推估,2020年45至64歲占工作年齡人口比率為42.1%、709萬人;到2040年將上升至51.4%、約683萬人,換言之,每兩個工作年齡人口,就有一人是中高齡45至64歲。 國發會指出,中高齡勞工就業動機高,近年來勞動參與率還呈上升走勢,積極開發65歲以上勞動力、鼓勵高齡者及婦女就業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2020年12月4日《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上路,除了禁止年齡就業歧視,違者開罰30萬至150萬元;放寬僱用彈性,僱用新進高齡勞工可簽定期契約;僱用年屆退休的65歲高齡者,且僱用人數達30%以上的企業,前6個月可補助每月1.3萬元,第7到第18個月補助費提高到1.5萬元,最長發給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