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經典《第二性》說:「女人不是天生(is not born)的,而是被塑造(become)的。」這個觀察同樣可以放在當前台灣青年「天然獨」、「不喜歡中共」的表象;亦即,目前台灣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概念、「天然」的想法、不假思索的主張,其實都是過去30年一步步建構出來的「台獨建國工程」。 以下從歷史教科書去中華民國化、文史課程去中國化,社會氛圍媚日等3個面向說起。 先講「去中華民國化」。1990年代李登輝上台,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同心圓理論」,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變成國中歷史第1冊,導致20世紀的台灣近現代史,從日據時代直接跳到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至於中華民國創建及其後的38年,則被嫁接到第3冊的中國近現代史「尾巴」,且大幅簡化。時序的錯亂、敘述上的刻意淡化,使得台灣學生的中華民國意識變得相當薄弱。 雪上加霜的是行政力量推波助瀾。2001年起,以「推動公教周休二日制」為名,扁政府取消元月2日、329青年節、928教師節、1025光復節、1031蔣介石誕辰、1112國父誕辰、1225行憲紀念日等7個國定假日。這對台灣青年學子有何影響呢?國定假日是一種很重要的儀式感,形塑集體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一旦取消了也就注定被遺忘。 有歷史學者便表示,「去中華民國化」30年之後,他遇過太多30歲以下的人以為國慶日和台灣光復節是同一件事;不知辛亥革命、8年對日抗戰、國共內戰;也搞不清楚孫中山、蔣中正、蔣經國3人誰是誰,又各自做了甚麼事。 「台獨建國工程」的第二步是文史課程「去中國化」。國文方面,過去國立編譯館時期高中3年要讀70篇古文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但時隔20多年,108課綱高中3年文言文只剩15篇,且還包含日本人古文作品,許多文學經典被刪減,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只剩2學分。升學主義掛帥的高中都如此,國中以下更等而次之。 歷史方面,108課綱國二的中國史被大砍,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唐朝之前的2400年歷史刪成4頁僅短短1600字,歷史人物幾乎只剩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匆匆帶過;《史記》、《漢書》、劉邦、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統統不見,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最後,與教科書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同步進行的是社會氛圍的媚日。意識型態的真空畢竟是危險的,「新台灣人」必須找到依附對象,也就是日本(及其背後的美國老大哥)。台灣的中學歷史課本中,近現代史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化日據時代,把它說成「水溝清、路燈亮、戶籍制度井然」的美好年代,最新的108課綱歷史課本中找不到「慰安婦」3個字,對8年對日抗戰的過程、戰爭責任的追究,邏輯錯亂。 有人要問: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媚日,和不喜歡中共有甚麼關係呢?這件事應該這樣看:當台獨建國工程耗費30年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媚日崇美,讓民眾不再思考「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這樣的反智社會既然已經把「反中」一條路走到黑,要它不喜歡中共,又有甚麼困難呢? 那麼,台青不喜歡中共的情況有可能翻轉嗎?筆者認為,不容易,但不是沒機會。 台青不見得要「喜歡」中共,但必須先「理解」中共。筆者相當期待台青能「平視」3種史觀:國民黨的、民進黨的、中共的。公允地說,戒嚴時期國立編譯館的歷史課本並未竄改歷史,但對執政者不利之處(例如228和白色恐怖)卻「留白」了;民進黨的史觀是經過竄改的,但也必須理解有其歷史成因;中共史觀則是台灣民眾非常陌生的。若能了解並進而比較這3種史觀,就不容易對「台灣為何走到目前這種地步」得出簡單粗暴的結論。 但這畢竟太過理想化。想翻轉台青對中共看法的另一條路,只能靠真實世界來「撞擊」。這其實正在發生。 大陸大學世界排名不斷竄升,愈來愈多台灣學子西進;新冠肺炎奪走台灣600條人命,人們發現政府不但毫無作為,甚至阻止人民自救,相較之下北京2020年的抗疫成就可圈可點;全世界的強權版圖正在重整,歐美的道德高地正被攻占,台灣從「民主燈塔」神壇上跌落……。 真實世界會讓過去習慣於小確幸的台青「不舒服」,但就像打疫苗一樣,唯有把過去錯誤的認知系統打掉重練,我們才可能不卑不亢,知己知彼。
台灣青年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甚至傾向支持台灣獨立,是很多因素形成,但有歷史學者認為,正是歷史教科書的去中化及台獨史觀塑造了台獨世代。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在《試論台灣的中國認同:以國中歷史教育為主軸》論文中點出,所有的認同都必須透人為的建構而完成,而如何建構認同,歷史教科書就成為最佳的工具,所以舉世各國歷史教科書的目標都在進行國家認同的建構工程。 吳昆財常與年輕人分享台灣歷史 吳昆財指出,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為了實現「天然獨」的政治理念,立馬下令由台灣教育部於2019年在社會諸多爭議的情況下,正式對外公布涵蓋歷史科在內的《108年國中小高中社會領域新課》,究其目的就是為了遂行李登輝以來的「去中國化」工程,建構「台獨史」觀。 吳昆財指出,自從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後期所推動的《認識台灣》和「同心圓」理論至今,利用約30年的時間,最終透過量變與質變,將中國史轉換成東亞史,這可謂是「台獨史觀」的最後一哩路,即把中國史異化成外國史。 吳昆財指出,國中歷史教科書的轉變,皆與政權的轉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是1960代至1990年之間,國立編譯館的「一個中國認同」的歷史教育,再到九年一貫的將「台灣國史」與「中國史」等同,最後是108年獨尊「台灣國史」的歷史教育,同時把中國史置於外國史之列。 吳昆財分析2020年9月各家出版的國中二年級東亞史(上)教科書發現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史的分量大幅刪減。台灣南部某大書商的《中國與東亞》教科書,講述中國史,從商周到晚清共3600年,只有9000字,這與初中與國中版的《歷史》,每冊字數動輒3至4萬字對比,少的驚人;因為篇幅太少,整個商朝前的中國史,只有265個字;從西元前770年西周結束,至西元589年隋朝建立,共計1300年只有4頁文本;從此,魏晉南北朝的奇書《文心雕龍》、《世說新語》消失在當代台灣學子的歷史記憶裡。 除了篇幅大縮水,中國史在教科書中的定位也根本改變。吳昆財指出,在本土意識的思維下,僅僅只是縮減中學生的中國史教學分量,仍遠遠不能夠滿足強烈的台灣本位論者長期以來追求的「去中國化」終極目標;所以,為了徹底去除中國史,他們進一步決定將「中國史」這三個字,從中學教科書中除名,以「東亞史」取代。 在「東亞史」這一名稱的指導下,中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甚至是蒙古相同,對台灣而言,皆成為外國。當然中國史也異化成外國史,至此中國史已不屬於國史,更非本國史;中國人成為外國人,中華民族成為外族,中華文化亦被台灣人視為外國文化。 吳昆財指出,最終只要「台灣話」與「台文」制定後,中國話與中文更退居為外來語,這就是質變的去中國化全方位改造工程,亦即達成從中國史認同,中國史與台灣史認同並存,最終是獨尊台灣史認同,三階段史觀認同的建構。 吳昆財指出,在1995年之前的台灣中等學校課綱與教科書,各個版本都是在中國的概念下展開的,不論是國族、國家、文化、歷史、制度和經濟等,莫不以中國元素為最終的依歸。 在1995年之前,無論是九年義務教育之前和之後的課綱和教科書,所傳達的中國元素,都是一個中國的概念,台灣與中國大陸都屬於中國史的「我者」。不過1995年後,在「認識台灣」和「同心圓」理論的指導下,歷史教育產生了「二個國家」的史觀,名義上是法定的中華民國史,但暗地裡卻是製造了「台灣國」史,這時「中華民國」對台灣而言,同時具有「我者」與「他者」的雙重性質。 到了2019年完成的108年歷史課綱與教科書,台灣正式宣告與中華民國脫離歷史的臍帶關係,中國史成為外國史,如同東亞其他國家,對台灣年輕學子而言,都異化為「他者」,「我者」只屬於「台灣國」的歷史。 省視過往四百年來,吳昆財指出,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在台灣的發展,可謂提供一套檢驗的標準,無論從恆定的地理與氣候時段,抑或是長時期的人文時間,都足以證明,為何過往數個世紀,兩岸之間一衣帶水,不絕如縷的歷史關係。 吳昆財指出,無論從空間與時間角度觀察,台灣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圈,中華文化幾已等同並涵蓋了絕大部分的台灣文化,這是事實的陳述;質言之,說台灣文化源自於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亦不為逾越之論點。 吳昆財指出,台灣移民們對中國這一符號的認同,乃是求生存必然發展出的歷史脈絡,也非朝夕之間就能建構完成的,所以如果僅是想透過制度的認同,或者一時的政權,就想跨越其他因素,從達成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認同,恐怕與108年課程規畫,即「長時段的通史架構」是相背離的,這是執政當局不可不慎。 吳昆財總結,如果不關照到中長時段的歷史結構與發展,強橫地以短時期的制度和事件,想以政治力建構人民的認同,最後恐怕適得其反!
近日有歷史教師投書媒體表示,開學後最新面市的108課綱國二歷史課本內容被大砍,「三國消失,武后不見」;媒體進一步了解,發現新課本第1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只用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人匆匆帶過,《史記》、《漢書》、三國、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安史之亂統統不見。 以翰林版而言,第1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正文只短短4頁,其中「從部落到封建」這1小節沒有夏朝,只講商朝到西周,600年歷史不到300字搞定;「從封建到帝制國家」這1小節講述東周到漢末,800字講完,著墨稍多的是秦始皇和法家之治,接下來正文就轉到漢武帝提倡儒家和薦舉孝廉、曹魏時期九品官人法和唐代科舉。 總計談唐朝之前(包括唐朝)2400年的國家與社會,傳統政治史必談的政權交替例如周武王伐紂、春秋是哪5霸、戰國是哪7雄、漢末黃巾之亂、三國、魏晉南北朝等等,新課本統統沒有;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完全不提。 根據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60頁、6個章節講述商周到晚清共3600年,平均每章正文只有1500字、卻要講完600年的歷史。「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吳昆財說,只能說「破碎」是蔡政府中國史教育最大特色,「國二的東亞史比高一的東亞史更可怕、可惡!」 歷史系教授痛批新版國二歷史課本「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照片來源:網路)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表示,現在國中二年級學生使用的歷史教科書,是依108課綱來編寫,跟以前比,當然會有一些不同。現在給學生用的教科書,都是經國教院審定通過,因此除非內容有明顯錯誤可以隨時勘誤,否則教科書要使用2年後,才會進行內容調整。 另外,也有不願具名的國中歷史老師無奈表示,過去歷史課每週有2堂,現在只剩1堂45分鐘,如果要照原來的份量絕對教不完,課綱已經是盡量照顧到「時數少、教不完」的現實。
108課綱於新學期正式上路,相較於過去舊版課綱的「能力」導向,「素養」兩字則成為108課綱的關鍵字,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比起過去我們比較看重「結果」與「成績」,現在更要重視學習的「歷程」與「方法」,讓學生不會只是埋頭拚高分,而是成為懂得解決問題的終身學習者。 掙脫傳統框架 翻譯一步錯 影響10年 品觀點專訪中華民國史上最年輕的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小學的她,被測出IQ180的天才駭客,首先舉出第一個例子,當初「core competencies」被翻成「核心競爭力」,是教育界的一個災難,因為它所表達的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而是個人特質是否能與他人競爭,因為一個翻譯錯誤,導致大家盲從地都在追求「競爭力」這件事。 究竟新舊課綱有什麼不同? 製表 / Lily 唐鳳分析,過去的課綱屬於「剛性」課綱,學校的角色只有執行的權力,卻沒有執行什麼的選擇權;108課綱則屬於「柔性」課綱,學校課發會(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角色變得重要與更強了,可以決定該校以什麼為特色,不論是電競,亦是哲學皆能向教育部申請成立專班。孩子進入校園的這一代父母們,當學生的日子是接受所謂的傳統教育,「新課綱」難免引起家長慌,唐鳳語氣平緩地提供意見,家長們只要多去了解各校的特色與選修內容,便能清楚知道這間學校適不適合自己的小孩。 過去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師教什麼,學生就靜靜地吸收什麼。新課綱的啟動,期許上課不再那麼死板,而是增加許多討論活動,讓學生可以更靈活學習。多元選修課程則讓老師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教育者可以經過多方評估,自行開立對學生有幫助的課程;相對的,學生也能針對自己的興趣與未來志向去做選擇。打個比方,一位生物老師觀察學生每年升學與畢業就職走向,老師決定開設一門生物醫學的選修課程,職缺上的需求,也是老師開課的一個參考方向。 影片翻攝 / 教育部 當然,也有家長提出質疑,新課綱上路後,偏鄉小孩與低收入戶是否真能獲得平等照顧?過去教育像一把梯子,你只要好好念書考上好高中、大學,未來就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但是現在變成「適性多元」的升學時代,偏鄉的資源是否真能協助孩童找出興趣,低收入戶的家長可能因此陷於茫然,到底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的M型社會?還有待觀察。 最後,國中、小學的家長們看過來,未來您的孩子選高中的標準,除了看名校排名,更要清楚該校有什麼課程、校訂必修以及選修究竟符不符合孩子的興趣性向。建議不要急著送小孩去「補素養」(補教業者跟風,開設核心素養相關課程),應適時留一些時間,讓孩子培養自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