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嘴陳文茜和防疫名嘴林氏璧近日的一場論戰,讓大家赫然發現:11歲以下兒童竟然成為近期防疫政策鬆綁下的最大犧牲者,大多數人沒有打疫苗、也不能使用口服藥物。 陳文茜7日在臉書爆料,她的節目製作人有個九歲的女兒沒有打疫苗,最近確診,高燒40度、上吐下瀉,去醫院做PCR,結果醫院已滿,醫護無奈地叫她回家,因為九童兒童不符合住院資格。 這名九歲女童的母親只從醫院拿到一包普拿疼,沒有公告新冠治療藥瑞德西韋,更沒有醫界公認最有效、政府採購不足的輝瑞Paxiovid,這些藥物依據藥廠建議,都是一確診初期立即服用,才有療效。 陳文茜還說,在美國,Paxiovid一套五天劑量530美元,任何人確診,和醫師視訊問診後,處方簽即送到三大連鎖藥房CVS、Walgreens 、Walmart ,或是其他患者指定的藥房,患者即可領取。 陳文茜批評,台灣政府嚴格管制,忘記他們管制的是人民的一條命,規定只有住院者才可以享有以上藥物;但醫院飽和,無法收治,儘管病情嚴重,不只不給新冠病毒藥,上吐下瀉點滴也不能打,請回家,答案就是一包感冒藥包;醫護很親切,但政府就是玊,王説了算,錯了不可説,或是説了也沒有用:雖然我們以為自己住在民主社會:卻忘了,我們除了愈來愈堅定的台灣意識,其他公共政策品質,愈來愈慌亂離譜。 陳文茜的留言引起廣泛迴響,但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前台大感染科醫師)立即在臉書反批陳文茜:「政府做的不好當然可以罵。但文茜姊,您也罵的正確有水準一點。您根本對新冠用藥完全誤解。」原來,十二歲以上兒童才能使用輝瑞口服藥物Paxlovid;即使瑞德西韋,12歳以下兒童也只能使用針劑,而且必須住院注射治療。 陳文茜也於8日深夜透過臉書回應:「感謝指教」,並附上林氏璧給她的公開信全文。 陳文茜還是提醒:「台灣11歲以下小孩大多數還沒有疫苗可以打他們得病未必是輕症」、「Omicron和過去病毒不同,對不同年齡無差別攻擊許多無疫苗可打的小孩」。 指揮中心遲至5月2日才開始替6至11歲兒童打疫苗,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承認,11歲兒童的確是這波疫情下最危險的群體,他們什麼都沒有,沒打疫苗、沒口服藥可用、沒病床收治,成為防疫政策鬆綁下最大的犧牲者。 由於兒童用BNT尚未到貨,家長對於自己小孩打莫德納疑慮較多,加上各醫院收治量爆增,要安排醫護到校幫兒童打疫苗,目前也有困難。 蘇一峰指出,根據國外臨床研究,Omicron對於兒童的併發症大於Delta,特別是一些神經症狀,而且兒童罹患Omicron的中重症可能性也高於Delta,家長絕對不能輕忽。 蘇一峰指出,在這一波防疫政策鬆綁過程中,兒童成了被忽視的一群,按照目前醫院的新冠確診收治標準,一歲以上若是輕症是不能住院的,3至12個月的嬰兒則是要出現高燒不退的症狀才可以住院;因此,兒童染疫居家照護期間,家長們要格外留意。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自新冠爆發以來,兒童重症率、死亡率一直是比較低的,除非48小時高燒不退,並有抽搐、嘔吐等症狀才需要住院。 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從公衛和醫療兩個角度來看兒童打疫苗的問題:從醫生和家長的立場看,兒童染疫、重症、死亡率都比成年人低,但打疫苗的風險卻和成年人一樣,因此,對於兒童打疫苗有較多疑慮。 但從公衛角度看,王任賢指出,兒童染疫後,新冠病毒停留在咽喉的時間相當長,即使本身重症、死亡率比成長年低,但傳染力不小於成年人,因此,衛福部早就應該給兒童打疫苗,要防止這一波疫情持續擴大,更應該加速替兒童打疫苗。
近日台灣擴大疫苗接種規模,因國內莫德納疫苗數量不足,指揮中心先前僅開放第1類醫事人員、航空機組員及孕婦等,在打過第1劑4周後,注射第2劑,其他人的第2劑莫德納須間隔10至12周。 逾400萬名死忠莫德納「鐵粉」,還等不到第1劑可以打。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18日)在記者會突然表示,盤點剩餘的莫德納疫苗,足夠第2、3類人員打第2劑,因此決定開放,6月9日至7月9日第1至3類,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者,即日起可預約第二劑,8月6日前接種,預估共19萬人受惠。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表示,登記莫德納的民眾要等稍久一些,但他也掛保證,只要打到第1劑的幸運兒,都能打到第2劑。 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在臉書發文質疑,「蔡政府直接把將近四百萬的人民當塑膠?」「這樣難道不算中央官員帶頭施打『特權疫苗』?」,「大多數人民連第一劑都還沒打,你們這些在中央做官的,若不會進出醫院、疫區,也沒有接觸確診者的風險,還要跟老百姓搶著打疫苗.甚至還是第二劑!心裡難道都不會有一絲愧疚感?」 藍委陳玉珍說,第2類名單是防疫第一線的中央人員,應該是「很光榮的名單」,請讓大家知道有哪些人真正在「犧牲奉獻」,人民要問,「為何不敢公開?」 要求政府公布第2類造冊名單,到底是誰可先打完2劑?為何總統府、行政院官員如丁怡銘等施打順序會排在長者、慢性病患之前?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在臉書發文提醒,這代表政府未來要把剩餘的莫德納 ,保留給已打第一劑的人。單選接種莫德納的人「施打機會渺茫」,形同預約是「幻想中的幸福」。 圖/翻攝自陳文茜臉書 陳文茜分析,因未來還有第七、八類,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約82萬人),以及65至74歲以上老人(約190萬人),可能需要莫德納,再加上或許會開放醫療人員AZ混打莫德納,在政府不打算一人一劑完成群體防疫的狀態下,我國也還沒有完成採購,上述這些人在施打24週內,都必須打第二針。 因此,單選莫德納的人須注意,陳文茜說,台灣半年內應該沒有莫德納,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政府要將可能空白的選項納入,再註明未來四周都提供AZ接種,誤導人民的選擇權,「但命是自己的,政府犯錯了未必會抱歉。」 前衛生署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並不反對莫德納「先打完2劑」,但世界先進國家及WHO都規定,65歲以上及高風險病患都應先打疫苗,但在台灣「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竟排在第9類,政府沒概念,政治人物都被各行各業影響而做出錯誤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