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說,過去兩年防疫,指揮中心都是「摸著石子過河」。這種只做半套的所謂開放,往往造成更多混亂,防疫保單之亂是一例,開放國境旅遊又是一例。 6月11日,指揮中心宣布,15日起入境檢疫天數將縮短為3天,陳時中說,過去2年,指揮中心「摸著石子過河」謹慎地往前走,這次開放是很大的一步。 但所謂入境檢疫縮短為3天,其實是3+4(3天居隔+4天自主管理),入境者如果住防疫旅館,前3天就是關在防疫旅館,那都不能去,第4天如果不住防疫旅館,就得向地方政府申報,很麻煩,很多人乾脆就在防疫旅館「關7天」,跟之前一樣。 對於旅行社來說,這就是一個「開放」其實「沒開放」的例子。台北台北市旅行公會理事長駱炫宏表示,在放寬入境隔離天數後,向旅行社詢問出國遊的人的確增加不少,但最後實際成交率不過2成,除了機票漲價的因素外,就是入境隔離的變數,很多想出國的人都在等下半年0+7政策出台。 指揮中心還喜歡在「開放」之餘附加「但書」,就像這次入境隔離天數由7+7縮短到3+4,但卻加了一個「但書」:每周入境限2.5萬人。 據報導,暑假飛各國機票較2019年疫情前暴漲,其中,飛洛杉磯漲162%、飛日本漲3成、飛韓國漲6至8成;換算下來,飛美國要多花3萬、飛日本要多花2萬。 航空業者解釋,主要是國際油價上漲,但據駱炫宏分析,主要還是入境人數有限額,航空公司即使想增班,也要再觀察,因為機位有限,不但入境機票要漲價,出境機票也連帶要漲價。 而航空公司是旅行社的上游,增加的機票成本只能轉嫁到出境遊團費上;駱炫宏希望指揮中心能進一步放寬入境人數的限制,讓航空公司願意增班,如此才能讓機票降價,才有助於跨境旅遊團的恢復。 如果不算機票,國人最熱衷的日本旅遊團,駱炫宏稍早曾估計,6月開放之初一定是小團,再加上防疫所形成的隱形成本(簽證費、交通費),預估日本觀光團費將比疫情前增加約2成,大約要4至5萬元起跳。
疫情肆虐,加上美國未將台灣納入「印大經濟架構」(IPEF),讓蔡政府內外交迫,正值此時,台美雙方6月1日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一時間,「台美關係大突破」的訊息鋪天蓋地而來。但細看「倡議」內容,還不如台美拖了28年沒結果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前ECFA談判代表高孔廉形容,「倡議」看起來更像是台美聯手安撫各自國內不滿的民意。 台美宣布「倡議」消息後,蔡總統第一時間就在臉書貼文指出,倡議將是台美經貿關係的重要進展;「政府拚防疫,也要為人民拚經濟,除了維持台美各項夥伴關係,我們持續努力,推動台灣經貿大步向前」。 行政院也表示,台美雙方將致力於開啟談判,目標是在談判完成後,獲致高標準且具經濟意義的貿易協定,同時將有利台灣爭取參加CPTPP。 當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22日宣布IPEF不納入台灣後,台美雙方都受到國內輿論的壓力,因為已經有200名美國國會議員聯署或表態支持台灣加入,因此趕快啟動一些「東西」,白宮比較好向國會交待;多位匿名的美國官員也透過媒體放話,首輪沒讓台灣加入IPEF,是因為東協國家擔心納入台灣會激怒中共。 而台美當局都刻意塑造台美貿易倡議就是台美版的IPEF的印象;但即使是IPEF也不等於美國版的TPP,和台美貿易倡議一樣,因為都不涉及市場准入及關稅減免,都不必經國會同意。 外媒指出,拜登政府這次推動台美貿易倡議是運用去年7月開始採取的一種所謂「快簽」(fast track)的談判授權形式,可以跳過國會的批准程序。 但據高孔廉表示,fast track不是新的,在2007年之前就曾使用過,例如美韓的自貿協定就是用這種形式完成簽署,但事後美國又反悔了,要求韓國重新談判。 但奇怪的是,美國國會是支持美國將台灣納入IPEF的,美國行政部門何必多此一舉?高孔廉點出,美國國會支持,但美國行政部門因為不願得罪中共而未將台灣納入IPEF,現在扯什麼「跳過國會,快速啟動談判」。 仔細分析「倡議」內容,高孔廉認為,層次很低,只能算是「構想」,相形之下,拖了快30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還更具體;因此,說「倡議」是「舊瓶裝新酒」都太抬舉了,因為連「酒瓶」都沒有。 台美貿易倡議的第10項「國營事業」條文批評,「國營或國家控制事業,及政府指定之獨占事業不符市場常規的作法,會對國際貿易及投資造成顯著扭曲」;第11項「非市場政策及做法」宣稱,「台美均為市場經濟體,且瞭解貿易夥伴的非市場政策衍生的損害,威脅人民生活,並傷害勞工及企業」;外電解讀,是台美要藉由「倡議」聯合抗中。 對此,高孔廉更覺不可思議;他指出,如果華航不是國營事業,美國參議員能透過蔡政府施壓叫華航去買高價的波音客機嗎?如果不是「非市場政策及做法」,拜登政府能透過蔡政府施壓叫台積電去美國投資嗎?真不了解美國為何要加這兩項條文。
美國疾管局(CDC)3日調整多個國家的疫情風險等級,將台灣從第一級「低風險」調升至第二級「中度風險」,不建議美國公民來台灣休閒旅遊。台灣媒體在報導此事時都提及,中國仍被美國列為第一級低風險國家,等於美國認為中國風險比台灣低。這讓很多台灣民眾感覺很不爽。 不過,據首任疾管局長張鴻仁表示,美國疾管局的疫情風險等級只是資訊提供,沒有「感情」因素在內,國人不必在意;而據美國的分級標準是每10萬人中的確診人數,第一級是50人以下,中國、印度、印尼因為人口多,屬於這一級;第二級是50至100人;第三級是100人以上。 張鴻仁預測,根據台灣目前的確診增加速度,恐怕很快就要被美國疾管局升級到第三級。 過去2年多的疫情期間,台灣採取了全世界第二嚴格的邊境防疫規定(僅次於中國),不但限制外國人來台,就連國人返台也要隔離14天,直到最近才放寬到7+7(7天居家檢疫、7天自主健康管理)。 如此嚴格的邊境防疫,張鴻仁形容,是以10%旅行者的痛苦換取90%定居者的快樂。 台商程先生在馬來西亞和中國蘇州設廠,去年2月28日到馬國、今年3月15日回台,往返兩地4次,光是在他和家人在台灣隔離的花費就高達100萬元,這還不包括14乘4的隔離時間。 即使在去年8月(單日確診破2萬)和今年3月(單日確診破3萬)馬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程先生拿著馬國的商務簽證一樣入境馬國免隔離。 最讓程先生不解的,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馬國國內生活依然正常:公司一名陸幹染疫,因為公立醫院擠不進去,改送私立醫院,沒想到陸幹吃了大陸寄來的中藥,10天後病好了,繼續到公司上班;還有一位曾在台大念書的美籍員工去年11月染疫、今年3月又中,兩次都是在家休息7天,就能繼續上班。 程先生每次到馬國視察公司業務,在進公司前都要求員工必須先做快篩,而當地快篩一劑約台幣28至45元,從來不缺貨,不解台灣快篩為何又貴又難買。 程先生在馬國有一個約百人的工廠,疫情期間,每天總有一、兩個員工染疫,快篩陽性後就回家休息,病好了就回公司上班,這兩年,他的百人工廠始終如常生產。 程先生指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不但中央每天開疫情記者會,地方政府也開;打球跑步戴口罩;打麻將吃飯要隔板;一大堆違規罰款。 程先生從大學開始就加入民進黨,創業有成後也時常贊助民進黨人,但在防疫上,他形容台灣的防疫政策猶如奇門遁甲、怪力亂神,完全不根據科學證據,而是政治考量。 程先生指出,3個月前,他和民進黨人及親綠名嘴相談,他們還嘲笑他以馬國經驗為證的「反鎖國論」,但現在這些名嘴都改談與疫共存,就連蘇揆都嘲笑「不會像中國粗暴封城」。 程先生反諷,蘇揆忘了,過去台灣的防疫鎖國程度不是跟中國一樣,猶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有,馬國與疫共存這麼久,百姓早就過上正常生活,但疫情早已緩和,反而是台灣千防萬防,就是防不了疫情正在升溫中。
美國政府正常對台軍售,又貴又難用就算了,現在連美國國會議員都公然要求我國購買波音客機。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形容這就像縱貫道的黑道強行向店家賣兄弟茶,一罐五萬,還不准還價;根本就是在破壞台美的傳統友誼。 根據《聯合報》的獨家報導,美國參議院預算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葛理漢(Lindsey Graham)率團訪台時,公開要求台灣採購波音七八七,返美後再提此事並直言「盼台灣盡快宣布購買廿四架」;這項高達八十億美元(換算台幣約二三五三億元)採購案,被視為美在美豬後對台新目標。 蔡總統4月15日接見美參眾議員訪團,葛理漢就當面說,「希望您購買(波音)七八七(在南卡羅萊納州製造)」。訪團成員、來自俄亥俄州的共和黨籍參議員波特曼(Robert Portman)則說,台美須全面深化經濟關係,葛理漢提到在南卡羅萊納州製造的七八七,「他忘了說引擎是在俄亥俄州製造的」。 對於葛理漢當面要台灣買波音飛機的發言,總統府網站提供的英文逐字稿中可以找到,但在中文新聞稿中卻看不到這段文字。 葛理漢返美後,又於22日發新聞稿表示,「我希望未來幾周,台灣將宣布購買廿四架波音公司在南卡羅萊納州製造的七八七寬體噴氣式飛機。那將是八十億美元的項目。」葛理漢說,「我希望台灣將做出這個決定。」 看到《聯合報》的報導,杜聖聰一早就在臉書貼上《聯合報》頭版頭的報導,同時寫到:「#弱國無外交 這不是勒索,什麼才是勒索。白宮的拜登,知道這些商人在幹什麼,對台灣軟土深掘!當一面倒向美國之後,被出賣靈魂的當權者,竟然囁囁無為,不敢作聲。難道,兩千萬粒的番薯仔囡,親像啞巴壓死兒子,惦惦不敢哭出聲音!」 杜聖聰指出,平常買美國武器,就當是向美國政府交保護費,但現在一個美商掮客竟然跑到台灣一口氣要我們買24架總價2300多億的民用機,還不准我們還價;可知道2300億可以養活多少貧苦的台灣老百姓? 杜聖聰不滿政府利用全民全心心意關注疫情之際,企圖偷渡如此誇張的採購案,他所認識的那些正直的綠營朋友都去那裡了?還有台灣這麼多媒體,除了《聯合報》,竟然都沒有媒體報導這麼一件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新聞。 葛理漢的誇張行徑,讓杜聖聰想起以前在地方跑新聞時,除了例行要交給大哥的保護費外,還有一些小弟不定期會找上店家強行推銷兄弟茶,一罐五萬塊,還不許還價。 杜聖聰強調,台美政府與人民之間有著長期的友誼,但絕不允許有掮客從中謀利,破壞兩國間的傳統友誼。
俄羅斯烏克蘭自2月24日開戰後迄今未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昨天(28日)在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時,指戰爭是邪惡且荒謬的。而古特瑞斯在訪問烏克蘭前,已於26日與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舉行會談,他要求莫斯科儘快停火,然而對於入侵烏東問題,普丁提到了科索沃(Republika Kosovo)的先例,他解釋俄羅斯對頓巴斯地區兩個共和國的承認是參照「科索沃模式」。 烏俄戰爭自2月24日開戰已逾兩個多月,美國也總算是找到合理制裁俄羅斯的機會,截至目前「連續五輪」的制裁行動,包括凍結資產、將多間俄國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之外、煤炭禁運及投資管制。目前歐洲港口已禁止俄國船隻停泊,包括高科技產品不得出口至俄國,而美國財政部也禁止俄國動用在美國銀行帳戶的美元支付外債,此舉已導致俄國每十家企業就有一家因為無法進口稀缺的外國零配件商品和服務而不得不停止生產,預估到5月份,因缺乏關鍵零組件而停產的企業將增加至20%,到年底甚至將超過40%的企業因此停產,就在此時,西方各國已正商討對俄羅斯進行「第六輪」經濟制裁的細節,以逼迫普丁罷戰息兵。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近日針對第六輪的制裁行動說道:「我們會進一步鎖定銀行業,特別是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這家銀行占俄國銀行業務量的37%。此外,當然也會有能源的議題。」此話一出,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印尼煤價創下了歷史新高。 然而「第六輪」的經濟制裁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謂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中國在烏俄戰爭開打之初的舉動,一直讓外界懷疑是支持俄羅斯。中國宣稱:「制裁並不能平息戰爭,不願與美國一起抵制俄羅斯,也沒有要加入國際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就作者看來,中國無論站哪一方的立場,美國都可藉題發揮。 1、中國站在俄羅斯一方,那麼西方各國當前針對俄羅斯做出的一切制裁行動,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再對中國做一次。 2、中國站在烏克蘭一方,那麼西方國家不但可以趁此機會挑撥中俄關係,甚至可利用此事徹底壓制俄羅斯。 3、中國一直保持著中立,那麼西方就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對中國進行制裁。 因此西方國家希望通過不斷向中國施壓使其選邊站隊,就像此前對印度所做的一樣。 但是,印度的角色著實讓美國和西方各國倍感無奈。它不但公開「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趁機大買俄原油,印度民眾更是在社交媒體力挺俄羅斯,反對西方制裁對其制裁。如果說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還有點遮遮掩掩,印度可說是毫不避諱。不過因為當前印度對美國「國際霸權」的地位尚不至構成威脅,且印度又是美國印太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印度即便不願意終止與俄羅斯的合作,甚至直接表態站在俄羅斯的一方,美國方面也未必能做什麼。 不過,最近中國的舉動有所轉變,在表面上也愈來愈「中立」,不僅呼籲停戰、和平談判,還表示願意出面當烏俄之間的「調解人」。可以理解為一來是看到聯合國140多國抵制俄羅斯力道沒有歇息的態勢,中國也應該會擔心頂層戰略上與俄羅斯走太近,會被即將出爐的「第六輪」進行「二級制裁」遭受連坐,另外,中國也可能在盤算如何縱橫捭闔,如何在「調解戰爭」中發揮力量,藉此提升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美中貿易戰自2016年開打至今仍未見緩和,中國的大戰略因此繞過美國,費盡心思的拉攏歐陸各國經營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然而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促使美國與歐盟國家變得更加團結且目標一致,若中俄關係在這時加溫,也可能會使中國「火燒功德林」,長年的歐盟關係經營功虧一簣,這對中國而言極不划算。因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中俄合作無上限,和平無上限,維護安全無上限,反對霸權無上限,中俄關係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但是對內在中國網媒關於烏俄的主流訊息卻描繪了另一個不同的現實。 像是4月26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ladimir Alexandrovich Zelensky)於基輔地鐵站內召開國際記者會,中國官媒記者發言質疑澤倫斯基,向北約索取武器是「火上加油」,事後中媒報導稱這位年僅44歲的總統是想「以戰養戰」。作者認為,所謂的中立其實「內外有別」,中國政治五千年來秉持著中庸、陰陽、虛實之道於對立中求平衡,矛盾中求發展,彈性游走於收放進退之間,對此,國際社會怕是又要霧裡看花,百思而難以理解了。
美國時間27日,美國眾議院以425票對0票通過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法案,呼籲國務院提交計畫,幫助台灣恢復在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觀察員地位。 由於美國參議院也於去年8月6日「無異議」通過相同法案,外電普遍認為拜登總統將批准執行。這也是美國首次以國內法支持台灣恢復WHA觀察員身份,是台灣外交的重大突破。 對於美國眾院的支持,長期推動台灣參與世衛組織(WHO)活動的台灣醫師公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感謝;他指出,這代表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看到台灣對於世界公衛的貢獻,特別是對台灣這兩年在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上的肯定。 由於台灣醫師會的推動,世界醫師會(WMA)近年來多次致函世衛組織呼籲讓台灣參與相關活動;就像去年10月,WMA在倫敦舉行世界大會,雖中國代表杯葛,但會中仍以91:16通過支持台灣參與WHO、WHA的決議文。 WMA更於4月19日發函給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呼籲世衛組織為台灣開啟大門,讓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WHA。 身兼亞大區域國家醫師會聯盟總會長的邱泰源指出,這封信影響層面非常大,就好像點燃一個關鍵火苗,台灣要更加團結,爭取外交力量並達到目標。 不過,邱泰源也提醒,中國醫師會過去幾年來非常積極,影響力也在增加,例如中國WMA的理事席次已經由一席增加到三席;WMA過去經常通過譴責中國破壞維族人權、非法摘除器官的決議,但近年來,這類決議開始被擋下來。 第75屆WHA將於5月22日至28日召開。民進黨立委王定宇27日向三立新聞透露,衛福部長陳時中正評估是否參與場外會議,並可能到東歐國家進行「感恩之旅」。 馬政府時代,台灣曾經以觀察員身份參加WHA場內會議,但在民進黨執政後,由於中共阻撓,WHO就未再發給台灣邀請函,台灣代表只能在會場外爭取支持。 在美國的主導下,2021年5月,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長會議曾表明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衛生大會,但最後台灣依然未能與會。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分析此次眾院無異議通過支持台灣參加WHA,是因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提高警戒中國來犯級別,這樣的擔憂也讓美國決定加強支持台灣參加WHO等國際組織。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火下的烏克蘭人民慘況引起各國同情,但烏國主政者卻自我膨脹對各國指指點點,繼先前點名修理華碩後,最近又拒絕德國總統到訪,引起德國總理蕭茲反嗆烏克蘭舉動「令人不悅」。 德國是內閣制,權力集中在總理手上,但總統仍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近期,德國總統史坦麥爾原來打算訪問烏克蘭,卻遭到澤倫斯基政府拒絕;烏克蘭當局表示,希望到訪的是總理蕭茲,而且要求德方承諾提供更多武器援助。蕭茲14日回應,對於烏克蘭政府拒絕史坦麥爾到訪,他覺得有點「令人不悅」,而他目前沒有訪問烏克蘭的打算。 烏克蘭拒絕史坦麥爾到訪的原因可能是他在梅克蘭主政期間擔任過兩任外長,主導德國對俄政策將近15年;即便俄國2014年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他仍不顧烏克蘭的警告,全力推動德俄的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 澤倫斯基對德國總統是拒訪,對美國總統拜登則「逼訪」;2月14日與拜登通話時,澤倫斯基當面邀訪拜登,並扣上「道徊枷鎖」:「我深信你(拜登)未來數日內到訪基輔,對於穩定局勢至關重要,這將傳達強有力的訊息,有助於緩和緊張局勢。」白宮則是拒絕評論澤倫斯基的邀訪。 隨後,在拜登出訪歐洲前,烏克蘭前總統波洛申科又呼籲,拜登身為全球領導人,應該藉此機會訪問烏克蘭一趟,作為全球團結抗俄的象徵。 4月11日,澤倫斯基受韓國國會之邀視訊演說時,則呼籲韓方提供足以抵抗俄軍的軍事武器。可以說,只要表態支持稍微遲疑,就可能被烏國點名。 在蔡政府的主導下,台灣民間原本也很同情烏克蘭,但在華碩、宏碁被烏國官方點名修理後,一部分民眾也開始不滿烏國官方的囂張表現。 在烏國官方拒絕德國總統到訪後,台灣網民開始留言批評:「一天到晚到處指責別人,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烏克蘭現在以為他是世界老大了」、「一個(德國)是自取其辱、一個(烏克蘭)是自尋死路」......
從烏克蘭戰爭的經驗可以推論,假設中共犯台,美國最多就是提供武器及後勤支援,打仗還是要靠台灣自己。即使美軍真的馳援台灣,由於平時跟國軍沒有連繫,到時候想要協同作戰也很難。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7日舉辦「烏克蘭戰爭效應──美日戰時會協防台灣嗎?」座談會。對於美軍幫台灣打仗一事,台灣人已經看破了。國戰會理事長王崑義指出,近期台海安全民調中,近七成民眾相信美國會協防台灣,但只有20%民眾相信美國會真正派兵來台;烏克蘭戰爭發生後,台灣人民也看清美國應不會派兵介入台海戰事,但相信美國會提供武器,打仗要靠自己,已是台灣人的共識。 即將駐美的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則指出,烏克蘭戰爭的經驗讓民眾發現,美國原來真的不會出兵,而先前學術界都認為「經濟制裁無用」,但這次經驗證明貨幣金融、經濟制裁不但有用,「而且對方還會感到痛」。 烏克蘭戰爭還提醒台灣注意「預警時間。黃介正指出,2014烏東戰事發生至今至少已有8年預警時間,包括俄羅斯多次宣告的紅線與後果,就這次俄烏戰爭發生前,俄方真正軍事準備預警最短至少也已有一年,對台灣的啟示是「戰略預警是否當一回事,掉以輕心很可能就錯失預警時間」。 不過,台灣的地緣戰略價值也在這次烏克蘭戰爭中被突顯。黃介正強調,台海重要性自不待言,海上空中交通線的重要性將影響台海戰事發生後世界各國是否協防台灣,共軍在台海的小範圍軍演就已經讓船舶飛機無法經過,若台海發生危機,阻絕的海空域會讓各國仔細考慮台灣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尤其是影響日本的貿易運輸航線。 還有,自台美斷交後,台美兩軍即無正式連繫,多年來也未曾聯合演習,未來即使美軍馳援,國軍也難以和美軍聯合作戰。 黃介正指出,即使如英美兩國聯合空襲利比亞,為避免友軍誤擊,雙方還要在地圖上畫清楚一條紅線;未來國際友人要進入台海戰區協助作戰,中間的問題都很大,這還不包括語言不通、通信不通,「指管通情都是問題,光駐韓美軍為指揮問題都可以談十幾年,平常沒有聯合演習就要一起作戰,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