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5周年,但當年參與抗爭而遭到屠殺、迫害的當事人,甚至是家屬,很多人都不在世了,但卻不斷有人藉題發揮、圖謀政治利益,甚至不惜挑起族群仇恨。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曾建元在解嚴前是個積極的學運分子,曾經幾乎被校方退學,但每次出面替他求情的卻只有母親,那個公務員父親從不出面,讓他很不諒解。 直到解嚴很久之後,曾建元才知道父親曾群芳曾經拿起槍投身二二八抗暴行動,後來父親還加入中共;只是為了保護家人,幾十年來選擇保持沉默,而小時候經常有警察上門查戶口的原因,他也終於明白。 有人指二二八是中共策動,想藉此掩蓋政府的錯誤,作為事件參與者的後代,曾建元直指,二二八就是一起官逼民反的起義,不是中共策動發起的。 從時空背景看,曾建元指出,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國軍剛攻陷中共根據地延安,中共正忙於轉移,如何有餘力策動二二八這種全台的抗暴行動? 再從參與者的背景看,曾建元指出,包括他父親都是事件爆發後,為了對抗國民政府才加入中共,其他領導抗爭的起義軍領袖如二七部隊的謝雪紅等人,都是在日據時期加入日共的台灣支部,事件發生時,他們的行動跟中共都沒有太多關係,只是他們有人逃到大陸後,才加入中共,而且還因為涉台關係,在大陸長期遭到中共迫害。 曾建元一家因為父親參與二二八起義而遭到長期監控、歧視,甚至牽連到他的求學之路,讓他一度誤解父親;但受難者卻有兩種,一種是報仇雪恨,一種是將心比心。 學術圈和社運圈都知道曾建元,不但是一位積極的社會及政治改革家,同時也是少數能正面看待外省人、外省政權對台灣貢獻的本省人。 曾建元長期研究胡璉、金門戰役的歷史,肯定國軍為保衛台灣而犧牲史;他曾寫過胡璉部自大陸撤退時負責斷後而犧牲的國軍先烈,符合歷史紀實小說的風格,讀之讓人落淚;不但彌補國共歷史的空白,也讓後人了解到「原來有人願意為同胞而不惜犧牲自己」,就像他父親奮不顧身參與二二八起義一樣,都是要為這個島上的人民拚出一條康莊大道。 曾建元表示,二二八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政府的一切作為都要符合憲政精神,民主法制更是憲政精神的核心;面對中共的威脅,同島一命的歷史告訴我們要更加團結。 曾建元指出,二二八的訴求是追求一個更美好的中國,而非台獨,希望中國大陸可以跟隨台灣逐步實現憲政民主、公民社會,如此一來,才不會發生另一場「二二八事件」。 作為二二八的受難家屬,曾建元認為,社會應該包容家屬們氣憤難消的心情,因為長期被政府監控、歧視,他們不少人身心受摧殘,一些過激的行動,也在情理之中;馬英九曾在出席紀念活動時被家屬潑水,但他甘願承受,就值得肯定。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則認為,紀念二二八最重要的是去政治化,還原歷史真相,但不幸的,還是有人不斷把二二八當成「政治提款機」,如此一來,非常不利族群團結。 #附註:二二八事件由來 1947年2月27日,國民政府專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市太平町(大程埕)附近查緝私菸,打傷菸販林江邁、誤殺市民陳文溪,激起群眾久積的憤怒。抗議群眾至專賣局抗議、前往長官公署請願,但遭到衛兵以機槍掃射,數人死傷。最後導致台灣各大城市警民衝突,軍隊開槍鎮壓,死傷多人。 2021年公布的《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報告》得出死亡及失蹤人數為8324人至11841人,而外省人死亡與失蹤合計共89人,受傷1389人死亡或受傷案例極為罕見[456]。而截至同年1月20日,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受理成立的補償、賠償名單中,共有686人死亡案件和181人失蹤案件。 二二八事件導致大量台籍人士遭到逮捕、槍斃或失蹤,其中包括根本就未參與抗爭的台籍菁英;事件影響台灣地方政治生態,加深族群隔閡與對立。 由於隨後台灣實行長期戒嚴並進入白色恐怖時期,二二八事件牽涉到敏感的政治問題,成為禁止公開討論、研究的「歷史禁忌」。直到1980年代解嚴前,台灣社會才逐漸重新討論二二八事件;1990年代後,社會各界針對二二八事件展開調查研究、賠償受難者與家屬、建立紀念碑、回復名譽等。 1995年,時任總統李登輝代表政府向受難者家屬致歉;1997年2月,台北市政府、行政院相繼宣布明訂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台灣目前設有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各地亦設有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針對大陸「清華海峽研究院」在清大設辦公室,陸委會主委邱太三11月8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表示,將對所有大專院校進行完整檢視,調查是否有類似違反法規情形;教育部政次劉孟奇第二天也說,教育部已通函請各大學於學術教育交流,務必遵守兩岸條例相關政策方向及法令規定,也會進行全面了解。 國民黨立委鄭正鈐痛批,1991年清大發生「獨台會案」,調查局跑到清大逮捕研究生,當時清大校長劉兆玄寫信抗議法務部,學生、社運團體、民進黨都去抗議,促成《檢肅匪諜條例》被廢除;30年後,蔡政府又把政治黑手重新伸入校園。 從事兩岸學術交流多年的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也感到校園氣氛的改變,最近他在報紙上發表兩岸教育交流的文章,不久後,調查局就透過兩個管道接觸他,希望跟他聊聊,知道消息的朋友也勸他「見個面,以免麻煩」,但他最終還是拒絕跟對方見面,「知道的情況都發表在報紙上,沒有什麼可談的」。 過去,教育部每年都會編列兩岸交流的費用,但現在都中斷了,即使跟大陸學者視訊,吳昆財也會擔心、也會緊張。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 吳昆財指出,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當選總統當天晚上,曾向全台灣人民承諾:「只要我當總統一天,我會努力,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近期教育部全面清查校園的學術交流,顯然違反了她自己的承諾。 吳昆財表示,校園有學術自由,執政者不應該把政治的髒手伸進校園,清大的大陸機構根本沒有在台灣從事任何政治活動,而且像清大這種文學校,有什麼國家機密可言? 吳昆財指出,對於校園目前的氛圍,教師大都保持沉默,但沉默不代表贊成,不代表他們同意政治干預學術。
台灣青年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甚至傾向支持台灣獨立,是很多因素形成,但有歷史學者認為,正是歷史教科書的去中化及台獨史觀塑造了台獨世代。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在《試論台灣的中國認同:以國中歷史教育為主軸》論文中點出,所有的認同都必須透人為的建構而完成,而如何建構認同,歷史教科書就成為最佳的工具,所以舉世各國歷史教科書的目標都在進行國家認同的建構工程。 吳昆財常與年輕人分享台灣歷史 吳昆財指出,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為了實現「天然獨」的政治理念,立馬下令由台灣教育部於2019年在社會諸多爭議的情況下,正式對外公布涵蓋歷史科在內的《108年國中小高中社會領域新課》,究其目的就是為了遂行李登輝以來的「去中國化」工程,建構「台獨史」觀。 吳昆財指出,自從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後期所推動的《認識台灣》和「同心圓」理論至今,利用約30年的時間,最終透過量變與質變,將中國史轉換成東亞史,這可謂是「台獨史觀」的最後一哩路,即把中國史異化成外國史。 吳昆財指出,國中歷史教科書的轉變,皆與政權的轉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是1960代至1990年之間,國立編譯館的「一個中國認同」的歷史教育,再到九年一貫的將「台灣國史」與「中國史」等同,最後是108年獨尊「台灣國史」的歷史教育,同時把中國史置於外國史之列。 吳昆財分析2020年9月各家出版的國中二年級東亞史(上)教科書發現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史的分量大幅刪減。台灣南部某大書商的《中國與東亞》教科書,講述中國史,從商周到晚清共3600年,只有9000字,這與初中與國中版的《歷史》,每冊字數動輒3至4萬字對比,少的驚人;因為篇幅太少,整個商朝前的中國史,只有265個字;從西元前770年西周結束,至西元589年隋朝建立,共計1300年只有4頁文本;從此,魏晉南北朝的奇書《文心雕龍》、《世說新語》消失在當代台灣學子的歷史記憶裡。 除了篇幅大縮水,中國史在教科書中的定位也根本改變。吳昆財指出,在本土意識的思維下,僅僅只是縮減中學生的中國史教學分量,仍遠遠不能夠滿足強烈的台灣本位論者長期以來追求的「去中國化」終極目標;所以,為了徹底去除中國史,他們進一步決定將「中國史」這三個字,從中學教科書中除名,以「東亞史」取代。 在「東亞史」這一名稱的指導下,中國與日本、韓國、越南,甚至是蒙古相同,對台灣而言,皆成為外國。當然中國史也異化成外國史,至此中國史已不屬於國史,更非本國史;中國人成為外國人,中華民族成為外族,中華文化亦被台灣人視為外國文化。 吳昆財指出,最終只要「台灣話」與「台文」制定後,中國話與中文更退居為外來語,這就是質變的去中國化全方位改造工程,亦即達成從中國史認同,中國史與台灣史認同並存,最終是獨尊台灣史認同,三階段史觀認同的建構。 吳昆財指出,在1995年之前的台灣中等學校課綱與教科書,各個版本都是在中國的概念下展開的,不論是國族、國家、文化、歷史、制度和經濟等,莫不以中國元素為最終的依歸。 在1995年之前,無論是九年義務教育之前和之後的課綱和教科書,所傳達的中國元素,都是一個中國的概念,台灣與中國大陸都屬於中國史的「我者」。不過1995年後,在「認識台灣」和「同心圓」理論的指導下,歷史教育產生了「二個國家」的史觀,名義上是法定的中華民國史,但暗地裡卻是製造了「台灣國」史,這時「中華民國」對台灣而言,同時具有「我者」與「他者」的雙重性質。 到了2019年完成的108年歷史課綱與教科書,台灣正式宣告與中華民國脫離歷史的臍帶關係,中國史成為外國史,如同東亞其他國家,對台灣年輕學子而言,都異化為「他者」,「我者」只屬於「台灣國」的歷史。 省視過往四百年來,吳昆財指出,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在台灣的發展,可謂提供一套檢驗的標準,無論從恆定的地理與氣候時段,抑或是長時期的人文時間,都足以證明,為何過往數個世紀,兩岸之間一衣帶水,不絕如縷的歷史關係。 吳昆財指出,無論從空間與時間角度觀察,台灣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圈,中華文化幾已等同並涵蓋了絕大部分的台灣文化,這是事實的陳述;質言之,說台灣文化源自於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亦不為逾越之論點。 吳昆財指出,台灣移民們對中國這一符號的認同,乃是求生存必然發展出的歷史脈絡,也非朝夕之間就能建構完成的,所以如果僅是想透過制度的認同,或者一時的政權,就想跨越其他因素,從達成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認同,恐怕與108年課程規畫,即「長時段的通史架構」是相背離的,這是執政當局不可不慎。 吳昆財總結,如果不關照到中長時段的歷史結構與發展,強橫地以短時期的制度和事件,想以政治力建構人民的認同,最後恐怕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