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說,流動性挖礦,這「挖礦」兩字,可能引發錯誤的聯想。一般可能直覺聯想「比特幣挖礦」、「顯卡礦機挖礦」,類似這些跟加密貨幣相關的說法。而即便比特幣挖礦已經存在在市場上超過12年,對大多數人來說,為什麼比特幣是用挖的,還是很匪夷所思,是要怎麼挖?礦在哪?相信我節目還是會有一些小白聽到,因此,我們再快速的解釋一下,比特幣的挖礦是怎麼回事?首先,我們還是把比特幣區塊鏈當作是在同一個教室裡的同學們,小比跟小特兩個人看著手機直播足球賽,各自在為自己的球隊加油。小比跟小特說:「如果德國隊輸了,我就給你100元」,小特說:「誰怕誰,如果法國隊輸了,我也給你100元」。其他同學就說,那麼你們身上有100元嗎?小比跟小特都把錢包給同學們看,裡面都有100元,同學們就各自在自己的小本本上面寫上,「小比錢包有100元」、「小特錢包有100 元」。比賽結果揭曉,法國隊輸了,小特把100元交給小比。班上同學也跟進把這個過程記錄在小本本上。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同學記得最快,最完整,他會從這個過程當中得到一個獎勵,是一枚「好寶寶貼紙」。這個在區塊鏈記帳的過程就是「挖礦」,而這個好寶寶貼紙就是獎勵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所獲得的代幣,可能是比特幣或是以太幣。也因此,所謂的挖礦賺錢,也就是協助記帳獲得代幣獎勵的過程。 AMM自動化造市商 流動性挖礦的原理 AMM自動化造市商 在我們開始討論流動性挖礦之前,必須先討論在Defi世界中,我認為非常偉大的創新,至少我的腦袋是想都沒想過這件事情可以這樣完成,也就是AMM自動化造市商。先從這個名詞來做個解釋,什麼是「造市」?早年我在券商的時候,很幸運客戶在我的服務的過程中,順利的上櫃公開發行,股票掛牌了。但是股票掛牌只是交易過程的一小步,券商還需要做「造市」,也就是假設當很多人搶著要買,那麼在前五天沒有漲跌幅的時刻,多少價格是一個適合賣出老股的時機?要賣出多少?如果行情不佳,要以多少的價位來承接,穩住上櫃的蜜月期?這些都是券商要考量的。這個創造流動性,供應市場籌碼或是回收籌碼的過程,就是「造市」。而造市的工作在過去需要一整個承銷部的人力來操作,這為什麼可以自動做到呢? 傳統股票交易所或是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都是透過訂單簿來協助買賣雙方就資產的價格達成一致,並將雙方匹配在一起以實現交易。訂單簿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在台股最常見的就買賣價外五檔價格,我們可以看到比市價高五檔的賣價(通常是紅色的),也可以看到低五檔的買價(通常是綠色的)。這種形式,就是以訂單簿的方式來找尋成交價格。而自動化造市商則是使用智能合約來協助買賣雙方在去中心化交易所當中,可以找到兩種資產相對的公平價格,而不需要使用訂單簿。過程當中,用戶透過代幣礦池(或稱為流動性礦池)來進行交易。 簡單來說,自動化造市商允許買賣雙方透過其他交易者提供的流動性礦池進行交易,將一種加密貨幣轉換為另一種加密貨幣。而用戶因為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提供流動性而獲得交易費和協議代幣的獎勵。因此,挖礦賺代幣,是協助記帳獲得代幣獎勵的過程。而流動性挖礦則是提供流動性獲得代幣獎勵的過程。因而也被加上「挖礦」兩個字。 流動性挖礦的原理 自動化造市商透過一套恆定造市商模型,簡稱CPMM(Constant Product Market Maker)來管理流動性、確認交易對之間的兌換價格,以及交易滑點。每一個交易對都由一個流動池合約來管理,流動池當中兩種幣的當前總價值永遠是等值的。舉例來說,假設資金池中有100個A和10個B,也就代表目前10個A的價值等於1個B,A與B的價格關係是1:10。當交易產生,價格就會發生變動。對於交易者來說,如果他要把A兌換成B,就需要支付10個A,並且加手續費。而由於滑點(滑價)的存在,一般來說,交易者收到的B會小於1個。當資金池越大,對於B來說,滑點就越小。而投資人能透過流動性挖礦賺到收入的方式,就是為流動池提供流動性。也就是存入價值相等的A與B。同樣是先前的案例,10個A的價值等於1個B,我們就按照這個比例,存入A和B,就可以參與流動性挖礦了,去中心化交易所自動把手續費收入分給流動性提供者。 關於恆定造市商模型(CPMM),我們再深入點討論。其實就是一個美妙的公式:xy=k。假設交易對是A和B,其中x是流動性池中A的總流通量,y是B的總流通量,在不增加或減少流動性的情況下,無論交易多少次,x和y的乘積k都是不變的。由於每次交易,都會改變流動池中A和B的數量,所以它們的價格就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公式推導,計算出每次的交易價格和滑點影響。 為了讓你更清楚我們剛剛講的內容,我現在將流動池中的資產簡化為新台幣與0050。流動池中的新台幣價值與0050的價值永遠保持各一半。請注意,是價值均等,而不是數量均等。舉例:有價值100萬的新台幣,與10000股的0050,目前市價100元。方便解釋,我在文稿中放了三張圖,大家可以對照閱讀。初始的X的數量會是10000(股),Y的數量則是100萬,K值等於100億。 當有交易者,帶著新台幣進來流動池,也就是買進0050,然後將0050領走,池子當中的0050減少了2000股,此時X=8000,K值100億不變,Y的數量會變成125萬,也就表示,0050的價格上漲到了一股125元。 換句話說,當有交易者,帶著0050進來流動池,也就是賣出0050,然後將新台幣領走,池子當中的新台幣減少了20萬,此時Y=80萬,K值100億不變,X的數量會變成12500股,也就表示,0050的價格下跌到了一股80元。 也因此,自動化造市商可以在不需要訂單簿的情況下,就能夠依照市場對於A或B兩種不同的加密資產的需求,制訂出市價。過程當中由於AMM 不會隨着其他市場的變動而更新此價格,市場價格只會隨着池中有人進行交易,代幣儲備率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如果 Binance 中的 ETH 價格比較低,而Uniswap流動池當中的ETH比較高, 也就表示Uniswap流動池的ETH呈現溢價的狀態,這裡就產生了套利機會。舉例來說:套利者在 Binance 上購買便宜的 ETH,然後在 Uniswap 上出售以獲利。他們會一直這樣做,直到 Uniswap ETH 單位價格與 Binance 相同,他們無法再通過賣出 ETH 獲利為止。因此,即使 AMM 不會根據現實世界的資訊更新報價,由於套利者的存在,交易者仍然可以預期 AMM 的報價會密切跟市場價格同步。 那麼,講了這麼多,到底一個初次想要嘗試流動性挖礦的投資人,該先有怎樣的心理建設呢?首先,假設你放入流動池中的資產有一個是穩定幣,另一個不是,那麼最大的風險就來自於非穩定幣的幣價波動,因為在你參與流動性挖礦取得流動池的獎勵的過程當中,最後你換回來的是兩包等值的資產,當其中非穩定幣的幣價走低,你拿回來的整體資產價值也會跟著等比例縮水,可以說是「保息不保本」。其次就是「無常損失」的問題,也就是相較於簡單地持有兩種資產與將資產拿來做流動性挖礦的表現差異。 當兩種資產有其中一種波動較大,就可能導致無常損失。市場上也有許多人提供了「無常損失計算機」可以方便你在正式參與流動性挖礦前參考。 總結來看,自動化造市商以及流動性挖礦是Defi的重要里程碑,而且這個領域的各種演化還在持續進行中,也有項目持續地喊出Defi 2.0 試圖修改最基本的AMM模型或是創造出新的流動性挖礦模式,例如流動性即服務 (LaaS) 模式,或將流動性資產貢獻與波動性代幣分開,以消除無常損失。整個DeFi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值得你特別留意他未來的成長機會。 【圖文由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提供】
元旦初始,就接觸到一個號稱能夠以「line 挖礦」的訊息,這個挖礦計畫是真是假呢?事實上,幣圈進步速度飛快,挖礦是以比特幣為首的 POW 工作量證明的設計。他能耗高、成本貴。這是挖礦的獲利來源。而技術一定會讓成本不斷下降,以太坊也即將要由POW過渡為POS 權益證明ETH2.0,因此現在還以「挖礦」為獲利號召,應該這個項目是完全沒希望的。不是它完全狀況外,就是詐騙。那麼,2022年的新賽道會是什麼呢?或許DAO, 會是一個重點關注的方向。那麼,什麼是DAO?如果將智能合約比喻成一台你把硬幣投進去就能得到一杯咖啡的自動販賣機,那麼DAO就是擁有這台販賣機並且為他補充咖啡豆的公司,而且收益將會再投資到新機器上。把好幾份不同功能的智能合約結合起來創造一個事業,你就會得到一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 DAO與公司的差別 元宇宙的治理 DAO與公司的差別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小事來理解,DAO與股份有限公司的差異。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何時可以表達意見呢?股東會的時候!一年一次。這是傳統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唯一一次表達意見的機會。而透過區塊鏈的技術,持有代幣的的投資人,可以在任何跟項目發展攸關的重要事項上,用投票的方式表達意見。舉例來說,像DAO要購買怎樣的資產,要做什麼投資等等。 在Web3.0前,企業把客戶鎖在自己的花園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讓客戶離不開你,我們也常說「客戶是最重要的資產」。但這個說法隱含著,把客戶當成一種「資源」,我們要好好「開發」的概念。Web 3.0的使用者資訊全部都在鏈上,任何人都可以查閱,等於是花園的圍牆是不存在的。企業變成社群,使用者與經營團隊是在共同經營社群。如果企業背棄使用者的價值,使用者會發揮力量制裁企業。舉例來說:Opensea是目前最大的NFT交易市集,市佔率超過9成。某種程度NFT的爆發,帶動了Opensea企業的成長。然而,最近Opensea的CFO卻發表言論表示:「當你的公司發展如此快速,不考慮IPO是愚蠢的」,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家Web 2.0的企業身上都是沒問題的。但是IPO也就表示,風險投資機構VC或是機構投資人將會在過程中吃肉,使用者在Opensea成長的過程中花了真金白銀,出了力,IPO就只能喝湯,甚至成了被割的韭菜。Opensea的舉動觸怒了社群,The OpenDao在2021年聖誕節發起了$SOS(Save OpenSea)的空投,凡是有在Opensea上消耗過手續費的人都可以按比例領到代幣。目前已經有超過8成的Opensea使用者,領取了代幣。而$SOS在兩天之內漲幅就超過了10倍。這無疑是對Opensea的警鐘,提醒企業過去依靠使用者推高公司的市值,而在上市時卻只顧著資本的利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你不再能隨意擺佈使用者,使用者跟資本將可以平起平坐。企業在壯大的過程中,必須要同時考量資本與社群的利益平衡。換句話說「以客為尊」將不再是口號,使用者將真正成為老闆。 當然這麼聽來,搞Web3.0的企業很麻煩,以後不是老闆一人說了算。確實,就好像即便現在營業額到一定數字的公司都可以上市,但還是有很多企業選擇不上市,尤其是家族企業。因此未來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以DAO的形式經營,但以「社群為核心」的企業會在未來的商業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元宇宙的治理 同樣的場景我們搬進元宇宙,中心化的企業與去中心化的社群將會互相競爭元宇宙的領導地位。中心化的企業有他的優勢,例如:決策行動迅速、領導階層的意志能夠貫徹、資源整合效率更好。相對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所有的參與者利益是共同綁定的,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更願意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集體行動。未來元宇宙的治理方案會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現在我們還猜不準。但是我們大概能夠確定在元宇宙發展的初期,就會如同區塊鏈有許多公鏈一般,不同的鏈會形成不同的生態,彼此是相互隔絕、獨立的。這種割裂的孤島,顯然不利於整體產業的發展,也因此各種「跨鏈」的協議會產生,將孤島縫補在一起。不同的元宇宙之間,也會有各種「橋」,將宇宙相連。就好像索爾老家的彩虹橋是阿斯加德通向外界的一個通道。海姆達爾這位守門人手中的彩虹之劍,具備著傳送到九界的神秘力量。 即使你未來可以在不同的元宇宙中穿梭,我想你還是會希望有一個「家」。這個家,我們用比較遊戲的術語來說像是「公會」,我們知道在過去網路遊戲當中,玩家們會組成公會,透過公會玩家擁有一個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空間,也可以在挑戰難度較高的敵人時組織團隊,增加成功的機會,還有一些其他附屬的優勢。公會一般是由遊戲中的玩家所組成。大型公會還可能會有分會,因為遊戲中一般公會的會員是有限制的,如果超過這個限制,只能裁減人員或者分流出部分會員。依不同遊戲中的設定不同,有的遊戲中的公會也被稱為「家族」、「同盟」、「軍團」等。 這種公會組織在DAO之下,將能夠有效率的統合會員間的意見,加速DAO的決策速度。 如果想要判斷一個DAO是不是真的有心要發展元宇宙的生態,你可能要先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在元宇宙當中有一塊地盤。舉例來說:元宇宙當中的地皮也相當昂貴,The SansBox中一塊普通的地皮都要超過台幣30萬,現實生活中的房子買不起,以後可能連在元宇宙中的虛擬土地也買不起。但我們可以依附在公會當中,公會有發展的話,我們也能有一個家。在文稿當中,我放了一張The SandBox的地圖。在The SandBox當中,我們可以發現訴求「精英俱樂部」的台灣 FOMO Dog Club就買了一塊3x3的地皮。FOMO Dog Club已經宣佈將攜手來自台灣的專業辦公室設計工程公司 iDA Workplace 打造一個全新的體驗空間。除了FOM Dog,這個區塊還聚集著許多有發展潛力的「公會」或是DAO。例如在畫面上方的YGG,就是國際知名鏈遊Axie infinite的公會組織,旁邊則是我非常關注的「藍籌NFT-ETF」HeadDAO的6x6的地皮。HeadDAO透過多簽錢包在金庫中保管著全球頂級的NFT,擁有HeadDAO的頭像,你也就擁有了對於DAO的這些資產與未來投資方向的表決權,等於是一檔NFT的ETF。擁有這些項目的NFT你除了能獲得進入這些項目的門票以外,未來還能在元宇宙中與社群成員交流,掌握元宇宙獲利契機。稍微在幣圈有一點經驗的比友們就應該會知道,幣圈的資訊非常龐雜,資訊量非常多,而且伴隨著大量的虛假訊息,單打獨鬥在未來將變得非常的辛苦。也因此找到適合你自己的DAO將有助於你在元宇宙中的生存,相對也就提高了你獲利的機會。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DAO就是一群有共識的使用者組織而成的社群,至少在一起破關打任務的時候,是有一定程度的好處,挑到一個跟你興趣相合的DAO會是你進到元宇宙的第一步。宏觀來看,DAO的演進還在非常早期,但是方向的進展令人相當期待。先前我們說過DAO可能是人類組織型態的一場革命。17世紀股份有限公司釋放了群眾的資本,促成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DAO則進一步釋放了「客戶」的角色,客戶不單純是企業服務的使用者,他還可能是企業的治理者,以及企業獲利最終的受益人,這將會是人類的商業歷史的新扉頁。 【文章由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提供】
繼內蒙與3月停止比特幣挖礦(運算)活動後,5月20日又傳出四川以斷電方式禁止比特幣挖礦後。由於大陸占全球比特幣7成以上的挖礦能量,消息傳出後,21日的比特幣交易價格一度下跌超過7%。 「幣特財經暨鍶科技」總編輯楊方儒 不過,據「幣特財經暨鍶科技」總編輯楊方儒分析,就像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買入比特幣是短期利多一樣,大陸禁止比特幣挖礦也只是短期利空;但和晶圓代工不同,當全球晶圓代工已經進入高原期、光明頂,玩家只剩下三星、英特爾和台積電3家時,別人想玩也玩起,但現在的比特幣剛起飛,整個市場就像一個大草原,你可以買馬買牛,等待機會。 楊方儒指出,因為在起飛階段,比特幣市場一下子跌1萬美元、一下子漲2萬美元,有大機會,也有大風險,但是長期(3至5年)看,比特幣市場還是呈現上漲走勢。 還有,大陸一方面嚴管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同時也大力發展區塊鏈,禁止買賣、挖礦並不等於禁止區域鏈發展。 楊方儒指出,區塊鏈分為「幣」、「鏈」及「挖礦」三塊。 幣的方面,2017年10月31日是比特幣在大陸市場發展的分水嶺,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 (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在這一天正式關閉虛擬貨幣兌換人民幣的集合競價交易。而此前6年,大陸比特幣交易曾占有全球9成以上的交易,此後,大陸民眾投資比特幣只能繞道國際市場。 挖礦的方面,內蒙因為有大陸最大的東勝煤田、四川因為有多個大型水力發電廠,電價便宜,加上天高皇帝遠、監管較鬆,因此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比特幣挖礦地,但幾年,在節能減排的政策壓力下,好景不再。 特別是大陸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5月21日決定,「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後,比特幣價格一天當中曾跌近5000美元至3.3萬多美元;整個大陸「加密數億幣市場」17萬人爆倉,折合超過64.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灰飛煙滅,美國區塊鏈概念股也重挫。 不過,楊方儒提醒,雖然大陸官方禁了「幣」和「挖礦」,但卻大力發展區塊鏈的「鏈」,在教育、醫療,甚至司法領域都鼓勵運用區塊鏈;6月份,與歐洲足球聯盟(UEFA)簽署5年合作協議的螞蟻鏈,早在2019年就已經將大陸各級法院的判決書放上區塊鏈。顯示,整個大陸的區塊鏈市場還是值得台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