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將北美館變身「星象廳」! |幸福空間X品觀點

分享: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將北美館變身「星象廳」! |幸福空間X品觀點

2020/11/27 14:31:04文/幸福空間

幸福空間專欄

▲202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右)、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左)合影。(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即日起至2021年3月14日展出。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本屆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拉圖和圭納指出:「人們對如何讓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擴大,這不僅因為彼此政治意見相左,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地球現況的認知似乎毫無共識。甚至有些人直到今天還認為世界是平的!人們彷彿各自立足於擁有不同特性和負載力的星球上,造成個人在感受、行動,以及預測未來時的歧異。」

 

美術館變身「星象廳」!

本屆雙年展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受邀的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每個星球都體現了不僅在外觀且在物質上都相異的世界:無視星球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感到被全球化背叛而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的「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少數特權人士想在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無法負擔昂貴星際旅行轉而安身於形上學信念中、探討存有本質的「另類重力星球」 (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平衡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墨西哥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帕馬(Fernando Palma)的機械獸裝置將為展覽揭開序幕,在大廳中穿梭移動,誘使觀者面對這些由電子材料與現成物所組成,在電力引動下呈現旺盛生命力的納瓦文化(Nahuas,墨西哥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塑像,體現納瓦人的傳統觀點:當體認到萬事萬物皆為具自我意識的個體,人類便能與周遭環境建立互惠共生的關係。

 

「全球化星球」

由現代化夢想塑造而成,儘管這個世界氣候變化與不平等日益加劇,仍然持續吸引著人們。踏進藝術家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作品《宇宙生成器(AP)》就如同走入一座萬花筒:影像從地球上的一點移向另一點,來回往復。彷彿魔法般,取道一條長長黑洞,從世界的一處到另一處:這條「全球化」的捷徑。 

幸福空間專欄

▲▼蜜卡.羅登伯格,《宇宙生成器(AP)》,2017,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26分36秒。(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幸福空間專欄

法國藝術家法蘭克.列布維奇(Franck Leibovici)及法律分析師朱利安·塞胡西(Julien Seroussi)的作品《穆遵古》(muzungu)探究有關國際司法的問題。他們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為研究標的,藉檔案陳列裝置展現法院從業人員的實驗方法學。本計畫特別招募導覽員作為現場中介者,引導觀眾重整證據資料、透過圖像創造出新的敘事,從而由其觀點對該案例產生新的論述。

幸福空間專欄

▲法蘭克.列布維奇 & 朱利安.塞胡西,《穆遵古(那些兜圈兜個不停的人)》,2016,裝置,磁性漆、磁性架、磁鐵、雷射印刷、簽字筆、亮光漆、中介者,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家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的作品「預兆」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水族箱裡,創造出這座五彩繽紛的洞室。他接著錄下這些化學物質在水中緩緩凝固的過程,再投影至一百八十度的全景銀幕上。透過這個沉浸式的體驗,我們在觀察景像的同時,也為其所包圍。如同藝術家所言:「所謂的汙染,其實就是在特定範圍裡以過高濃度出現的一種『純粹』產物,像是一些實驗室生成物,例如百分之九十九的純硫酸銅(所有的硫酸銅生成物至少都達到百分之九十八的純度,通常可以近乎百分之百)。

幸福空間專欄

▲伊山.貝哈達,《預兆》,2020,錄像裝置,10分11秒。(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 約翰・梅(Zeina Koreitem & John May))的全新委託創作《建築的鬼田》(The Ghost Acres of Architecture),藉由呈現20世紀最具指標性的建築之一——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the Seagram Building in Manhattan)案例,探討建築如何以最具創造性的方式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幸福空間專欄

▲Milliøns 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約翰・梅)、基爾・莫,《建築的鬼田》, 2020 ,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 

 

「維安星球」

「全球化星球」對那些感到被現行經濟體系背叛的人來說似乎不太具有吸引力,他們反而認為應該於「維安星球」上躲在國家的高牆後方以求自保。星球的出現源自於如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前首席策略長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這樣的人物,他們在眾多紀錄片中操縱部分群眾的恐懼,讓那些希望建立共享世界的人們之間產生分裂。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透過系統性地剖析美國極右翼黨派的宣傳機制,回顧了班農執導的影像作品。在臺灣,「維安」的概念也是一個不斷被審視和討論的熱議題。藝術家秦政德與其協作者以士林及北投的軍事和歷史背景為根據,作品《在冷戰裡生火》由臺灣冷戰時期地下防空洞及防禦設施相關的各種裝置和文物排列組合而成,談論當時國家如何進行監控、維持黨國政權。

幸福空間專欄

▲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在冷戰裡生火》,2020,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尺寸視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脫逃星球」

探索少數特權人士的渴望,他們想要離開地球、殖民火星,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開氣候變遷的影響。荷蘭藝術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以作品《腐敗的空氣──第六幕》(Corrupted Air–Act VI)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生存主義者的地下碉堡,一個假想在發生災難時可供躲避的「安全屋」。透過追蹤有關巨災債券、人類死亡率和生態滅絕的統計數據,藝術家產出可視化數據、地景浮雕、聲音和影像,為末代人類的未來提出預言與想像。

幸福空間專欄

▲▼范柯.荷瑞古拉芬,《腐敗的空氣──第六幕》,2019,複合媒材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幸福空間專欄

 

「實地星球」

無止盡地在地球負載界限內尋找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的方法。臺灣中部太魯閣峽谷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格外活躍而設有地質觀測站,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在當地田野調查的經驗,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亦即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存活條件的地球表層。部分裝置的靈感來自一套模擬侵蝕機制的科學儀器,從而創造出一個塑造「微觀地景」的工廠。由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e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及蔡明君共同製作的計畫《儲回大地的藝術》將系統地量繪2020台北雙年展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嘗試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角度理解展覽的物質性存在。此次行動本著一種集體共識——文化機構必須有所轉化,以多樣生物共榮與基進永續為發展方向。自今年起,北美館將與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進行為期數年的合作計畫,在臺北進行大範圍的多樣生態林地保育工作。

幸福空間專欄

▲張永達,《scape.unseen_model-T》,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由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及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與歐利(Olivia Anani)和莫奴(Lou Mo)共同創作的《變異派學校》(The School of Mutants)探討非洲大陸未來的種種表徵,聚焦非洲後獨立時代的建築和塞內加爾的政治烏托邦理想。受90年代臺灣與西非一項未完成的跨國合作計畫啟發,這件作品包括文獻資料、三頻道錄像,以及由現成媒體和政治談話剪輯而成,交雜臺灣和塞內加爾方言的聲音片段。

幸福空間專欄

▲亞梅定.肯內+史帝芬.維列-波特羅+納塔莉.姆什瑪;歐利、莫奴,《變異派學校》,2020,木頭、棉布、蠟、顏料、紙、墨、聲音、HD錄像,片長11分38秒,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透過不完全無限的數學符號提示一種介於盈滿及虛空、連續及中斷之間的交互作用,指涉過渡的狀態。作品使用的克里斯卡(Kriska)鋁製金屬簾,常見於藝術家孩提時期生活的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南部,這種鋁簾輕盈且色彩鮮明,當有人穿越簾幕時,會發出獨特的金屬碰撞聲。簾幕上的切割孔取材自匯集各種造型的目錄,可引人發揮想像辨識這些造型,卻拒絕給出明確的詮釋。觀者可選擇從切割孔中走過或直接穿越簾幕。

幸福空間專欄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2020,Kriska鋁製簾、雷射切割、烤漆鋼框,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類重力星球」

表明,如果我們同時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則必須適應這種奇特的地緣政治模式,來感受星球間的縱橫捭闔。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與皮耶.保茲(Pierre Pauze)的全新影像裝置作品《Mass(質量/彌撒)》,透過現實中兩位知名物理學家的對話,探索當代物理學有關世界物質性的辯論:空間對於部分人而言是虛空的;然對另一部分人而言虛空並不存在,空間中實則充斥著不可見物質,而它可能是連接宇宙萬物的紐帶。

幸福空間專欄

▲雋.巴爾達扎+皮耶.保茲,《Mass(質量/彌撒)》,2020,雙頻道錄像、木頭、泡沫、綜維素、聚酯樹脂、水性顏料、石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片、人造植物、緩衝器、鋼、舞臺燈、燈架,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瀅如《屠學錶》呈現的每一幅畫作皆為星象占星圖,截取亞洲歷史中五個特別日子最初的星體排列組合:1999年的東帝汶危機、1987 年的小金門屠殺(臺灣;又稱烈嶼屠殺)、1942年的華僑肅清事件(新加坡)、1975年紅色高棉大屠殺(柬埔寨)和1980年的光州事件(南韓)。藝術家將這些不幸的事件與星象排列相互連結,提問是什麼驅動著歷史的走向,而這些事件是否真的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而無可避免?誠如藝術家所言:「這些星體排列發揮了某種力量,無論你是否相信,僅能接受或離開。」

幸福空間專欄

▲陳瀅如,《屠學錶》,2014,五張鉛炭素描(每幅125×126公分)、MBM素描紙、無酸裱褙、事件占星解讀與其他相關文件、HD影片循環撥放(影像來源:NASA),尺寸視空間而定。(圖片提供/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

雙年展將以拉圖的劇場式講座影片《顛動地球》(Moving Earths)作為結尾,探討兩種對於運動中的地球所持觀點的相似之處:伽利略大約在1610年的觀點,以及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從蓋婭假說中推衍出的當代見解:地球做為一個生命與環境相互回饋與調控的體系,會受人類行為影響而產生反應。

雙年展期間,將舉辦一系列回應展覽時空脈絡並從在地出發的公眾計畫,代表不同星球之間碰撞的時刻。公眾計畫以「協商劇場」為開端,即本屆雙年展在「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之下的實踐呈現。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及五所大學的學生,藉由爭議中利害關係的角色扮演及代言,如:說客、法官、非政府組織、地方政治家等,以情境模擬討論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科技等臺灣當下社會議題。本計畫企圖建立一種教育方法學,讓分持不同意見且反對彼此的人們得以有機會共聚一堂,進行協商並尋求可能解方。「羅盤工作坊」引導參與者重新定位自己,探索與他者的依附關係,並於日常生活中尋求轉圜餘地、具體實行改變。「通往世界的獸徑」為由獵人、海洋學家和人類學家領隊的三日徒步工作營,跨學科團隊將帶領參與者運用身體的感知穿越地圖邊界的土地,並共同構想出一條新的路徑

幸福空間專欄

▲協商劇場試演場:離岸風電進行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時間:2020.11.21 – 2021.03.1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延伸閱讀】
※全台唯一森林系圖書館!通透玻璃屋讓你與自然零距離 |幸福空間X品觀點
※皮卡丘、可達鴨、伊布、胖丁穿上杯身!超萌保溫杯手刀買起來 |幸福空間X品觀點
※毛巾臭酸?5招減緩異味與黏膩快速產生 |幸福空間X品觀點
※文青抵嘉「藝」遊!「嘉義市立美術館」新舊迸出時髦味 |幸福空間X品觀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