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小心變成假專家,妄加錯誤標籤!心理師4大重點教你應用正確知識|健康

分享:

品觀點|小心變成假專家,妄加錯誤標籤!心理師4大重點教你應用正確知識|健康

2022/01/10 14:08:00文/臨床心理師/助理教授 林家如

「我朋友說我很自我中心,常只想著自己。他說我是自戀性人格,我是不是有病….」、「我叫我男友要記得繳帳單,快過期了,他每次都忘記。我就會很不爽,念他一下,他就說我是情緒勒索,說我情緒控管有問題,說我是恐怖情人。心理師,真的是這樣嗎?」。

看著個案疑惑、不安的表情,好像自己被貼上了一個負向標籤,被當成有問題的人(而且被指控的『病名』還不一定成立),我心裡無奈的笑了笑,細問事情的經過,完整的了解事件的全貌後,帶著個案探究其中的情緒及其反應,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想法。他們真的有病/問題嗎?我想,先不管答案為何,都不應該先把他們貼上標籤,而是應該討論事件本身。

然而,隨著新聞熱度,大家會特別關注某些行為表現,例如最近很夯的恐怖情人、自戀性人格話題,網路媒體也有許多專家們做這方面的介紹。雖然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多一份認識,能提早防範避免陷入險境,但也要小心避免變成過度推論的假專家,看到黑影就開槍,對自己或他人妄加標籤。

 

臨床心理師林家如說明,精神疾病的診斷是一件需高度專業的事,需要透過完成精神專科訓練的醫師,經過詳細會談,詢問相關病史及診斷標準,才能確診。詢問內容牽涉到年齡、問題行為的持續時間、生理、心理及社交/工作等不同層面的表現。若我們隨意為他人下診斷,不僅會影響對疾病的正確認知,也會微妙的影響彼此間的互動。

為何說微妙?因為這個影響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人際間的互動,會受人際知覺影響,常見的人際知覺偏誤包括刻板印象、以偏概全、月暈效應等,都是在描述我們容易因為某些特殊線索,而對他人產生錯誤的認知,這個錯誤的認知就容易造成互動上的誤會或摩擦,傷害彼此關係。

 

多閱讀衛教文章、了解相關疾病是好事,重點在於我們要如何應用閱讀到的知識幫助自己或協助他人。或許可參考以下幾點:

1.確保資訊來源的正確性。例如作者的專業背景,是否為相關領域。

2.多閱讀不同資訊來源。有時不同的作者在行為的描述上會有不同的寫法,讀者在閱讀時不一定能接收到作者要表達的意涵,這時可多參考其他專家的文章,釐清模糊的概念。

3.認識這些知識的目的,是要協助自我或他人覺察困擾行為/情緒,了解哪些行為表現可能是不適當的,並進一步思考如何調整,而不是下診斷、貼標籤。

4.若覺得問題行為、情緒困擾很嚴重,可進一步諮詢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向。


 

臨床心理師林家如臉書?【心理師心裡事-外掛跑步這檔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