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你有強迫性重複行為嗎?|健康|心理學小常識

分享:

品觀點|你有強迫性重複行為嗎?|健康|心理學小常識

2021/08/17 00:00:00文/專業催眠訓練導師卞子康博士

強迫性重複(Compulsory Repetition)這個名詞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斷地重複過往某些曾經歷過的傷痛經歷與體驗.這種重複並非由意志力可以克服的,是一種不自主強迫的行為.

佛洛伊德曾經以小孩為例,有些小孩會故意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扔出去,不停的哭鬧,要大人把他檢回,拿回來後再次把他扔出去,目的是透過這樣的行為,體驗相同的痛苦,藉此彌補在其他地方所無法得到的滿足,例如父母的忽視.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些女生小時候有個很軟弱的父親,窩在家中不上進,雖然他很抗拒這樣的男人,長大後不知不覺卻會找到一個類似個性的老公,需要經常幫他擦屁股,搞得自己很累; 又或者是一個男生,小時家中有個很情緒化、控制型的母親,長大後就會找到一個同樣情緒化、愛吃醋與控制的另一半,在心裡的層面,這是一種習慣,想透過找到一個類似的人,再次經歷同樣的感受,並試圖改變小時候無法改變的事情,但結果往往失敗,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甚至於有些人,在給予對方愛之後,又會製造衝突把對方拋棄,再次去體驗那份失去的痛.

但為什麼即使我們大腦知道不要,卻依然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會有這樣狀況的人,通常小時候曾經歷過一些傷痛,由於小時候這些傷痛的留存往往是一種感受,因此內在的潛意識,為了想要療傷,就會創造出同樣的情境,試圖去療癒當時所受的傷.最後當失敗後,會再次找尋下一個機會嘗試去修復,於是不斷地創造同樣的結果、加深了同樣的傷,重複又重複.

這種心理狀態的底層,大多是一種自責,覺得當時爸爸的軟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又或者是媽媽當時的情緒化,是因為自己沒扛起責任,只要我改變了,事情就不會發生了,這種因為創傷形成的行為,就會不斷地找相同的人,造成新的傷害,新的悲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最好的療癒方式就是放下那份自責,把要救贖或替代的角色移除,建立內在真正的價值,才能中斷後續負面的重複.

文章授權自【卞博士 -專業催眠訓練導師

卞子康博士介紹: 子康老師是一名專業的催眠師訓練導師,訓練了無數的催眠師,子康老師結合了心理學與科學,利用催眠輔助身心科醫生,幫助了許多朋友走出情緒的困境,也幫助了許多人更正面的思維,活得更自在、自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