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X i-Buzz|純網銀首戰開打 LINE Bank拔得頭籌 樂天後續大有可為|消費

分享:

品觀點X i-Buzz|純網銀首戰開打 LINE Bank拔得頭籌 樂天後續大有可為|消費

2021/08/06 00:00:00文/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

2021年4月Line Bank開業上線,只用短短2個月的時間,開戶數就超車首家純網銀—樂天銀行的2.6倍,正式掀起一場指尖金融大戰,究竟金管會核准的三家純網銀網路聲量表現如何?新興的金融生態系的競爭關鍵點又在哪?

純網銀聲量首戰LINE Bank拔得頭籌 樂天後續仍大有可為

2019年金管會發出三張純網銀執照,分別是樂天銀行、LINE Bank、將來銀行,其中唯一的外資也是首家在2021年1月上線營運的樂天銀行,在時間上取得絕對優先,但聲量卻遠遠不及今年4月才上線的LINE Bank。而尚未營業的將來銀行雖然隨著純網銀話題有些許熱度,但審核進度一直未有明朗消息,討論度為三家純網銀最末位。

LINE Bank憑藉著台灣最多人使用的通訊軟體,積極拓展生態圈的各項服務,包含LINE Pay、LINE Taxi、LINE TV等,涵蓋娛樂、生活、購物服務,如今透過LINE Bank正式取得金融服務的資格,將是完善其生態圈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在4月正式上線時能爆出高聲量的主因。

樂天銀行透過台灣人對於日本旅遊的高需求量,用JCB信用卡打下穩固的基礎,並且有樂天市場這張電商王牌,雖然聲量不若LINE如此兇猛,但樂天積極尋求解法,在政府紓困貸款消息一出,便聯手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合作,突破純網銀不能辦理中小企銀法人的開戶、貸款業務的限制,反而成為唯一一家能配合民眾線上受理勞工紓困貸款的純網銀,在疫情不方便出門的大環境前提下,不僅開戶數大進補,也在6月創造足以與LINE Bank披靡的聲量,並且樂天在日本已有20多年的純網銀經驗,後勢仍然看好。

搶申辦時間不如完善申辦體驗 LINE Bank推出加碼優惠氣炸早鳥用戶

純網銀與一般銀行的數位帳戶,若單就線上金融業務的服務項目上其實並沒有優勢,其真正吸引使用者的是能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必趕實體銀行的三點半、也不分平假日,只要手機再加上純網銀帳戶,就能隨時處理金融業務,甚至可以透過個人消費的數據來加速貸款的審核,尤其在社交距離逐漸拉開的後疫情時代,更是有望成為新一代金融服務的主流。

然而LINE Bank在主打6分鐘的快速申辦過程卻讓自己栽了跟頭,由於申辦人數眾多導致審件時間拉長之外,不少網友都反應「辦到一半資料辨識錯誤,不知如何是好」、「開戶沒成功但想重辦卻顯示已使用」、「身分證辨識瘋狂失敗」等,許多使用者更是等上3-4個小時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成功,沒有實體分行能處理,僅能透過線上客服反而被用戶抱怨。

同時LINE Bank又因為原本喊出的50萬開戶數未達標,而於7月加碼開戶禮與基本回饋,從原本的100點LINE Points提升至300點,並且調高刷卡回饋從1%至3%,此舉讓不少提前申辦的使用者感到生氣外,也讓用戶認為可以繼續觀望等待下一波的加碼,這些都是導致LINE Bank好感度卻暫時落後的原因。

純網銀功能近似數位帳戶 「開戶、手續費、回饋」為重點

進一步透過關鍵字雲的分析,可以發現使用者對於網路銀行的要求不外乎「開戶方便」;能獲得金融操作的優惠,如「轉帳免手續費、跨行提款次數」;活存或定存能有「高利率」回饋等,這些目前一般的網路銀行都能提供,甚至因為有銀行體系的背景所以能提供更高額的優惠,使得純網銀在此略顯競爭力不足

因此有網友評論Line Bank初期是靠著「LINE 的市佔率」、「熊大、兔兔的金融卡面」等外在因素來吸引使用者,有部分Line Pay的重度使用者則很認為Line Points 的回饋很實用,主要通路都可以折抵支付;但也有看上此優惠的學生族申辦後,卻因為通路太多、介面說明不清而拿不到首刷禮,反而想要銷戶的情況發生,純網銀獲得回饋的方式太複雜也容易被網友唾棄。

樂天銀行在一般金融業務的處境與Line Bank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網友看好樂天在「循環型信貸」的申請服務,主打24小時隨時可以申貸,最快甚至1分鐘就能通過審核,且有動用到資金才會計算利息,對於有臨時資金需求,或是想要投資理財的使用者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不過有此需求的網友相對較少之外;部分網友也考慮到樂天純網銀與旺旺集團的關聯,因此在申辦方面持觀望的態度。


初期純網銀特色推廣外 也須留意用戶申辦體驗

純網銀想綁的並不是存款金額,而是個人的消費型態,利用會員制、專屬的消費點數,通過與各行各業的異業結合,將生活中的消費通通串聯起來,進而成為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圈。目前上線的樂天和LINK Bank各自的特色鮮明,吸引旗下會員支持擁護,然而在數位金融時代,線上用戶體驗更備受重視,若體驗不佳仍容易招致立即的負評回饋。

文章來源:「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