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觀點|甲子穴形如彌勒佛肚臍 旺蔣家兩代六十年|風水

分享:

品觀點|甲子穴形如彌勒佛肚臍 旺蔣家兩代六十年|風水

2021/07/14 17:03:36文/資深記者 宋秉忠

「入土為安」對往生者的後代有多重要?看看蔣家興衰史就知道。由於世界華人圈都非常熟悉蔣介石、蔣經國一脈的事蹟,「旺好運」記者特別訪問曾受蔣家委託到浙江奉化考察祖墳的堪輿師蔡思朗(業界稱小神童),談談他對蔣介石母親墓園風水的分析,再與大家所熟悉的蔣家歷史相對照,更可以驗證「風水」(堪輿)學的「入土為安」觀念是真是假。

1991年,蔡思朗接受時任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蔣緯國的委託,與台灣政論家丁中江一同遊歷浙江奉化,此行除了代表蔣緯國將蔣介石晚年親書的對聯織繡「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捐贈給溪口旅遊局,陳列在奉化溪口蔣氏故宅「豐鎬房」主屋外,蔡思朗還實際參觀位在溪口的蔣介石母墓。

蔣母墓園通道以鵝卵石鋪成(蔡思朗攝) 

蔡思朗繞蔣母墓走了幾次,仔細觀察,同行的丁中江問他:「蔣家後代運勢如何?」他反問:「你要我說真話還是說假話?」丁中江表示:「以你跟蔣緯國將軍熟稔的程度,當然是有話直說無妨。」

當時,蔣家二代的蔣緯國身居國安會祕書長之職,蔣家第三代蔣孝勇仍健在,但蔡思朗從蔣母墓的風水變化中已預言,蔣家第三代及第四代可能遭遇一些問題。 

當年的預言都被丁中江記在1991年出版的《訪溪口蔣氏故里》一書中,書的第9頁記錄蔡思朗對蔣母墓的看法:「蔣母墓園背山面水,藏而不露,位壓龍脈,居高臨下,穴位雖小,但可聚天地之靈氣,發運期晚,顯達期長。應顯子孫昌盛,源遠流長。可惜龍脈已斷,遭人破壞,泄了地氣,雖經修復,但第四代已無顯達機會,令人扼腕。」

1991年蔡思朗考察蔣母墓時,墓前的林木已經長得過高,擋住視野,破壞原有風水格局。(蔡思朗攝)

蔡思朗會做這樣的論斷,是因為「從墓地往下看,發現當年建墓時,墓園前有片樹林高不過丈,一眼望去澄江如鍊,浩蕩東流,出腳有村落三座,早、中、晚炊煙漸起,有如三柱香,煙霧繚繞,莊嚴隆重。如今歲月流轉,當年小樹已成茂密森林,林高過了墓地,使墓前帶礪山河,綺麗景色都被遮擋,而三柱香也未能繚繞墓前。墓地元氣不能貫通,使第三代及第四代子孫身體極為不健,患多重難治之疾,顯達六十年之風光已黯然褪色。除非能削短墓前整片林樹,使墓前視野恢復舊日開闊,讓元氣貫通,江山一體,紫氣東來,人傑地靈,否則蔣家之困頓甚難扭轉。」(《訪溪口蔣氏故里》)

蔣介石母親王采玉去世前替兒子著想,曾交待不與丈夫合葬,另尋風水好地單獨下葬。同樣深信風水的蔣介石為了找母親墓地,曾陪同風水師在故鄉白巖山、妙高台等名山實際踏勘半個月,最後選擇溪口鎮北約三里地的白巖山附近的小平地;剛建成時,只是修了一個方圓約丈餘大饅頭狀墳包,但這個饅頭狀墳包有如彌勒佛身上的肚臍眼。

蔡思朗指出,墳地不必拘泥大才好的觀念,事實上,風水地是「小則氣聚,大則氣散」,蔣母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選定墓址後,蔣介石怕好風水被壓壞,石器不敢用得過重,因此石器及水泥能免則免,通往墓地的小路則是使用鵝卵石,他本人更是每天親自上山監工。

至於風水的有效期,蔡思朗指出,人有人運,地有地運,一般穴位依山形高低來看,可大略估算其發運期的長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但最長發運期不超過一甲子(六十年),蔣母墓正是標準的甲子穴。 

至於風水開始作用的速度,蔡思朗也從蔣介石升遷的速度得到驗證;他指出,前人下葬後的影響力在第三、第六、第九年即可反映出,像蔣母下葬後第三年,即1924年,蔣出任黃埔軍校校長;第六年,即1927年,蔣出任外交委員會委員;第九年,即1930年,蔣出任國民政府主席,權勢如日中天。 

作為一個地理堪輿師,蔡思朗堅持「入土為安」的觀念;他指出,蔣介石遺體暫厝桃園慈湖,是一塊財地,自從蔣奉厝後,即福祐台灣經濟一路快速起飛,人民生活日漸富裕;只是兩蔣的葬法均採「浮棺」形式,即棺材始終未能入土安葬,這對後代子孫較為不利,家中人丁恐會越來越單薄;而兩蔣遺體由於經過藥物防腐處理,成了命理學上所謂的「蔭屍」,更是不妙。

蔡思朗指出,蔭屍容易造成子孫事業不順,家族逐漸衰敗,這當然是風水學的基本概念,中國民俗自古以來即講求「入土為安」,如果無法入土,即無法吸收地氣、磁場;未來兩蔣若能入土為安,整個家族的運勢相信會有所轉變。 

有人直指兩蔣的「浮棺」葬法是造成當時蔣家「一門數寡」的罪魁禍首,蔡思朗雖不忍武斷地任加評論,但作為一名堪輿師,經過長期觀察後的良心建議是,兩蔣若能改為土葬,妥善處理好移靈大事,確確實實對蔣家後代應有正面助益。

相關新聞